教育家陶行知说: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

很多从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长大后差距非常明显。

可到底该怎么管孩子呢?这是所有父母都在苦恼的难题。

有人说要“严父慈母”,也有人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

倘若平时管太严,父母们会担心孩子逆反;

可要是管得不严,他们又害怕孩子学坏了。

其实,管孩子或不管孩子,不是选择题,也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要把握好尺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北大女孩@小萍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她从小是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当其他孩子周末都在外面玩时,她被父母关在家里做卷子。

放学后只要作业没写完,她就不能吃饭。

就连上学穿什么衣服,她都要按照妈妈的要求来,自己毫无选择权。

在这样的高压教育下,她的成绩很好,如愿考上名校。可上大学后,她一下子身心俱疲,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平时上完课后,她就躺在宿舍刷短剧,沉迷于手机难以自拔。

有时候,她甚至懒得去食堂吃饭,长此以往肠胃出现了问题。

她的成绩也变得很糟,有几门课险些挂科,每次跟父母打电话,他们都会大吵一架。

她自嘲说:“我这是高开低走,给母校丢脸了。”

后来小萍才意识到,自己是因为小时候被父母管得太严了,所以才在大学自由的生活面前,变得无所适从,用放纵来补偿自己。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像小萍这样,他们在父母的高压教育下拿到了结果,可越长大越不愿意听父母的话。

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叛逆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父母给孩子的规矩越多,孩子就会越焦虑,做什么事都束手束脚,天性也会被限制。

因为从小被逼着学习,他们的学习热情被过多消耗,自驱力也会大打折扣。

等长大后,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生活就会陷入巨大的迷茫。

虽然很多父母管孩子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可要是不讲究方法,不尊重孩子,就可能把孩子养成仇人。

曾看过一句话:

父母是土壤,孩子是种子。 种子未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事不是雕刻种子,而是让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长出独立性和自主性,亲子关系也才能越来越健康。


有的父母会困惑,既然管得严会有问题,那散养会不会好一些呢?

这两年,关于“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说法很流行,可实际上,凡事过犹不及。

朋友王姐和老公在上海工作,因为工作太忙,他们就把女儿糯糯扔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帮忙带。

可能是因为隔代亲,爷爷奶奶很宠孩子,糯糯每天想干嘛就干嘛。哪怕要求再无理,他们也会接受。

从小到大,糯糯一直很挑食,三餐基本不怎么吃饭,只喜欢吃薯片、锅巴、炸鸡之类的零食。

只要糯糯想要的东西,爷爷奶奶都会第一时间买回家。

糯糯在学习上也不肯下功夫,经常找借口不去上学,成天在家打游戏、看电视。

王姐虽然对长辈的教育方式不满,可一想到自己没有陪孩子长大,心里难免有愧疚感,也就听之任之了。

直到上中学时,王姐才把糯糯接到身边,这才发现糯糯跟自己完全不亲。

至于糯糯身上的坏习惯,拖延、撒谎、乱发脾气等,基本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改掉。

王姐后悔莫及,她被动地给了孩子太多自由,可在孩子没有自律能力的年纪,这么做反而害了孩子。


李玫瑾教授建议,父母最好在6岁前给孩子立规矩,教会孩子基本的礼貌和礼仪常识,原则性的问题一定不能惯。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则应该及时退场,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决策。

很认可教育专家蒙台梭利的一句话:

有规则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规则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好的父母,在思想上给孩子自由,但会在行为规范上给孩子设置底线。

他们管孩子时,就像是在放风筝,既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也会拉住“安全绳”,给孩子托底。

作为父母,管孩子的本质不在于严还是松,关键是理解、接纳、尊重,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在小红书上,有个讨论度很高的问题:“好的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有个评论点赞很高:

好的教育往往能激发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不用别人管,就能做得很好。

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唤醒孩子的生命力。

管或不管,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何况,在管和不管之间,还有个中间缓冲地带,那就是刚柔并济,刚以规范,柔以疏导。

父母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拆分问题,对症下药

有专家把孩子常见的问题分成两种。

一种是自然后果问题,这种问题的责任通常由孩子自己承担。

比如孩子不写作业,结果被老师批评。一旦孩子自己不想经历这个后果,就会主动求变。

对于这种问题,父母一定要忍住,不用马上管,而要让孩子去试错,否则孩子很难成长起来。

还有一种问题是逻辑后果问题,即后果是由别人承担的。

比如孩子跟别人打架,会影响其他孩子的生活,父母就需要第一时间干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只有对症下药,孩子才能分辨问题的性质,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第二,管理情绪,而非问题

很多父母在处理问题时,习惯“对事不对人”,可这种做法在教育孩子时并不奏效。

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一味说教,只会适得其反。

睿智的父母,都懂得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比如当孩子大吼大叫时,父母不要一上来就批评,而要明白:

每个哭喊的孩子,都是在表达“我不知道怎么办,我需要你的支持”。

因此,父母不妨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可以询问孩子:“我看到你有点愤怒,发生了什么?”

这样会让孩子的情绪被看到、被重视,就会有更多动力去改变。


第三,管理动机,而非行为

管理孩子时,有的父母习惯性包揽一切,给孩子设置一大堆条条框框。

可如果父母一味强调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只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

比如与其要求孩子把手洗干净,不如问问孩子:“你知道为什么要洗手吗?因为健康很重要。”

也可以把“你必须这样”,改成“你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你想怎么选”。

当孩子建立了稳定的价值观,自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在营养学上,有句话很经典,叫“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这句话放到教育领域,同样适用。

管孩子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非黑即白。

教育中有两个常见误区,一个是严格要求孩子,逼着孩子做事。另一个是溺爱孩子,一味惯着孩子。

然而,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智慧地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各种矛盾。

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扎根、休整、充电、生长。

作者 | 林希言,公众号:希言说成长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