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上海奉贤区得名过程为背景虚构创作。

春秋末年,言偃(子游,孔子高徒)乘船途经东海之滨,这日见岸上竹林隐现青瓦飞檐,便命船夫靠岸探访。

他踩着湿滑青苔走近祠堂,忽见匾额"敬贤堂"三字渗出墨汁,檐角铜铃无风自响竟奏出《韶乐》。

门内供桌上积灰的陶鼎突然冒热气,鼎腹浮出张老人脸:"

老朽是周朝采诗官,魂魄困在此处等有缘人,郎君可愿听支舜帝时的《南风歌》?"



言偃整衣襟盘坐蒲团,那鼎中传出上古俚语唱词,震得梁柱掉下块刻着"贤"字的残碑。

歌声渐弱时,鼎里飘出缕青烟化成佝偻老者,指着祠堂后院的古井颤声道:

"井底埋着禹王亲赐的记功竹简,被海盐蚀了字,烦请重誊。"

言偃探头见井水泛着萤光,捞起捆泡烂的竹简,刚触到腐坏的"贤"字,指尖突然涌出金色墨汁。

他蘸墨补全缺失的"敬贤"二字,井底轰然升起七颗水泡,每个泡里都闪着先王褒奖贤臣的片段。

誊到第三卷时,竹简上的字迹突然游动起来,有个戴高冠的影子从井壁渗出:

"我乃吴国首任太宰,因劝谏君主敬贤被贬至此,死后魂灵附在竹简。今见君子续写圣训,求添句'礼贤非独君臣事'。"

言偃添完这句话,井水霎时退去三尺,露出底下三百枚穿孔龟甲,甲片上的卦象竟拼成"奉贤"字样。

老者影子抚掌大笑:"此地将因君子今夜作为得名!"说罢与陶鼎同时化作青烟钻进龟甲。

五更天言偃抱着龟甲出祠堂,晨曦中望见村民围在滩涂挖蛎,领头老者惊呼:

"昨夜梦见文曲星落进竹林!"

众人跟着言偃重返祠堂,发现腐坏的"敬贤堂"匾额变得崭新,"奉贤祠"三字金漆未干。

言偃将龟甲铺在供桌,甲片自行动作拼出"海滨之地当奉贤"七字。

忽有海风穿堂而过,那些补全的竹简哗啦啦翻动,井底传来飘渺的集体吟诵声,细听竟是历代贤臣在念自己的治国策论。

十年后言偃任鲁国武城宰,有客商捎来块刻着"奉贤"的鱼骨牌,说是东海渔民在祠堂井底所得。

当晚他书房砚台无故漫出咸水,十年前那捆竹简竟从水渍里缓缓浮出,简上新添了吴越百姓的敬贤事迹。

竹片间夹着片海苔,苔上贝类拼出小字:"地以君训名,魂借潮信归。"窗外潮声忽然带着韵律,像是三百贤魂在齐诵《论语》的"见贤思齐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