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到1958年,有57名功勋卓著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员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史称开国上将。他们当中,有政治工作突出的,如唐亮、王平、李志民等;有后勤工作贡献突出的,如杨至诚、李聚奎、赵尔陆等;有擅长军事指挥的,如“三杨”、韩先楚、许世友、李天佑、黄永胜等……

那么,如果单纯论军事上的业绩,也就是战功,57名开国上将,谁的战功可以排第一?

这是个难题,难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战功是很难量化的。但是,战功突出的上将,肯定是那些擅长军事指挥的上将,而且是主要是担任军事主官的上将,在战役战斗中,也一定是主要指挥官。这样,我们可以将筛选范围逐步缩小。


战功卓著上将,红军时期基本上是团长、师长,抗战时期是团长、旅长,或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基本上是纵队、兵团司令,抗美援朝中是兵团司令或志愿军总(副总)司令,还有70年代末的自卫反击战中的方面军总指挥。

典型的是“第一上将”萧克,虽然资历较老,参加过南昌起义,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但是抗战以后,担任的多是副职和参谋长,少有独立指挥著名战役的经历。到了建国后,朝战和越战,他都没有参加。所以其战功综合起来并不突出。

又如王震,和萧克类似,资历深,但其业绩更多是在屯垦方面。

同样,资历较老的李聚奎,红军时期战功显著。特别是长征中,作为红一方面军主力红一师师长,率领黄永胜、杨得志等,过关斩将。但是到了抗战时期,李聚奎不再是“一把手”了,要么是参谋长,要么是纵队副司令。抗战结束后,李聚奎逐渐转做后勤了。

还有周士第,北伐时期就是“铁军”中的名将,南昌起义中也是主力师长。可惜南昌起义后他曾经脱离部队一段时间,所以做了很长时间的参谋工作(如120师参谋长)。内战后期担任了18兵团司令,但是没有特别出彩的战役。建国后,他就没有外出参战了。


除了上述几位,还有刘亚楼、李达、陈士渠等人,多担任参谋工作,并且建国后没有突出战绩,论战功也排不到前列。

另外有几位战功不错的,可惜只是表现在某一个时期,所以综合起来战功也少了些。

例如张爱萍,红军时期也是三军团的勇将,但多做政治工作,抗战时多作为黄克诚大将的副手。后来解放了一江山岛、大陈列岛,功劳不小。张爱萍的主要业绩更多体现在国防建设方面。

又如邓华,军政双全,战功不可谓不卓著。在东北战场,作为纵队司令,无论是在秋季攻势中还是辽沈战役中,表现都不错。作为15兵团司令,解放海南岛他是主官。特别是朝鲜战场上,他作为彭老总的副手,战功是明显的。但邓华在1940年以前,多做政治工作,所以战功有所缺失。

再如杨成武,是上将中战绩非常突出的一位。长征中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都有他的功劳,但这时他是团政委,团长是早逝的黄开湘;抗战中杨成武是名将,平型关打援,开创晋察冀根据地,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但在内战中,他先是做政委,后来当20兵团司令,战绩不如杨得志的19兵团;抗美援朝,杨成武的20兵团兵力较少,战功一般。


和杨成武相似的是杨勇,红军时任政委,抗战著名,解放战争战绩一般,但在朝鲜指挥了金城战役,名扬中外。

类似的还有很多,王建安、叶飞、陈锡联、刘震等都是从政治主官转做军事主官的,所以战功的总量有所减少,而且这四人中,只有王建安去了朝鲜战场。

最后,我们从那些长期担任军事主官的上将中筛选战功第一的那一位。

第一位是独臂上将贺炳炎,基本上干的是军事主官,虽然个人作战勇猛,但指挥的名战少,解放战争时期级别也较低(第1军军长)。

第二位是李天佑,长征时就是师长,平型关战役是主力686团团长,东北战场上也颇有建树。但是抗战中途去了苏联学习,战功较少,解放战争中级别也较低(兵团副司令),也没有赴朝参战。

第三位是陈再道,红军时期战功赫赫,抗战中在冀南也打得不错,可是后来离开了野战部队,当地方军区的司令去了,这样战功就受到影响。

第四位是宋时轮,黄埔出身,一直搞军事,但多数是战役的参与者,没有很经典的战役战斗,朝鲜战场上的长津湖之战,争议颇多。


剩下这三位,大概是上将中战功最显著的了。

韩先楚,公认的常胜将军。东北战场上打出了“旋风司令”的威名;解放海南岛,功在千秋;抗美援朝,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参加指挥了第一到第四次战役,第三次战役率部突破“三八”线,直捣汉城!但是韩先楚资历相对较浅,红军时期最高为团长,抗战时做到旅长和军分区司令,级别不算高,曾经是杨得志的部下。

许世友的战功,贯穿了我军的各个时期。红军时期,曾任红四军军长的许世友战功绝不在那些大将之下,反“六路围攻”,万源保卫战,气壮山河;抗战后期,他在胶东的业绩也是可圈可点;解放战争是许世友最辉煌的时期,战胶东、克济南,都是他的杰作;后来也入朝参战;最难得的是,1979年,他还有幸指挥了东线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按以上思路,开国上将中战功排第一的是杨得志。


杨得志几乎参与了我军历史上所有的战争,而且名战很多:长征中他是主力红一团团长,开路先锋,率部强渡乌江、强渡大渡河;平型关战役的主力685团团长,冀鲁豫军区的主要领导人;解放战争中清风店战役成为教科书式的经典,平津战役中吃掉傅作义老本35军,麾兵解放兰州、宁夏;抗美援朝的19兵团司令员,第三任志愿军总司令;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总指挥。

杨得志的综合战功,从另外两个职位可以体现。一是在南京军事学院,他以学员的身份兼任战役系主任,二是在八十年代,他成为我军任职时间最长的总参谋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