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是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600年,距今5500年~5000年。牛河梁红山文化大型祭祀基址和墓葬群遗存,是祭祖拜神和安葬不同身份死者的中心场所。
牛河梁遗址保护标志
牛河梁遗址(核心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已有编号的共16处遗址点,其中四大重点遗址是女神庙、祭坛、积石塚、金字塔。在这16处遗址点中,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猪首山和第十三地点金字塔在同一条直线上,形成了牛河梁遗址的中轴线,其它各处遗址点均围绕这条中轴线分布。
牛河梁遗址平面图(索秀芬 李少兵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分期初探》)
牛河梁遗址包括女神庙及环绕四周山头的积石冢群。女神庙居中心最显著的位置,其南四公里处有几座小山,组合起来其形酷似猪头,名曰猪首山。积石冢群在四周山头环绕成为一个互为有机联系的祭祀建筑遗迹群体。
1.第一地点女神庙
女神庙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境内(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线凌源一侧),海拔631.1米,庙的平面呈窄长形状,南北最长22米,东西最窄处2米,最宽处9米,方向南偏西20°。庙分主体和单体两个单元,其形制和建筑结构十分复杂。主体部分为多室相连。主室为圆形,左右各一圆形侧室。北部为一长方形室,南部从平面看为二圆形室,并与一东西横置的长方形室相连。庙的主体部分为七室相连的布局,南北总长18.4米。主体部分以南横置一单室,长6米,最宽2.65米,主室与南单室间隔2.05米。
牛河梁遗址女神庙遗迹
女神庙为半穴式土木结构。现保存的地下深0.8米~1米。从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交接处保留的弧形墙面观察,墙壁地下部分竖直,地面上呈拱形升起。从南单室四边成排分布的炭化木柱痕分析,地上原立有木柱,内侧贴成束的禾草,再涂抹草拌泥土形成墙面。墙面上做出多种规格的仿木条带,多为方形带,宽4~8厘米不等。从现有的标本看,以方木条为条为横木,与之相交的立木为圆木柱,其间以仿椎卯式相接。墙面为多层,为便于层层粘合,内层墙面上常做出密集的圆洞,密布如蜂窝状。墙面还有用朱、白两色相间绘出的几何形勾连回字纹图案,线条皆为宽带的直线和折线,并以两两相对的折线纹为一组。虽简单,却应为国内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壁画。
女神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神殿遗址。室内分布着泥塑女神群像、动物塑像、大型镂空彩陶祭器等。人像小者与真人大小相等;大者如主室中心出土的鼻、耳,竟有真人的三倍大。庙内更是出土了被誉为“中华民族共祖的女神头像”,头像为彩色泥塑,高22.5厘米,面涂红彩,眼内嵌淡青色圆形玉片为睛,额上的箍状物可能是发饰或顶冠,塑工细腻生动。
中华民族共祖的女神头像
2. 第二地点祭坛和积石冢
女神庙背靠着山坡,山坡顶上有个一个平台。在积石冢中间有一个大祭坛,祭坛是用石头砌成的,呈圆形,有三层台阶。这里的积石冢现在已经发现的有几十座,里面除了主墓之外还有很做小墓。积石冢是红山文化时期特有的墓葬,由墓上封石而成。
牛河梁遗址祭坛遗迹
祭坛和积石冢遗址位于建平县(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线建平一侧)富山乡张福店村马家沟村民组西830米、牛河梁山梁南段一鞍脊状山岗上。海拔高程约625米,村民又称“西梁”。第二地点正北方向的牛河梁梁顶就是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所在地,两个地点相距1050米。
祭坛和积石冢总体范围东西长130米,南北宽45米,共占地5850平方米。由六个单元组成。三号圆形祭坛,是一处大型祭祀中心场所,先民们在这里祭祀先民;在祭坛西侧为一、二号冢,东侧为四、五号冢,北侧是六号冢,因北侧遗迹保存较差,疑似积石冢,所以暂称为冢六,就这样构成了"五冢一坛"的形式。
积石冢内的墓葬已经体现出等级形式,墓葬规格已有高低之分,随葬玉器的多寡与规格也各不相同。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人独尊"、"王者之上"的思想理念。陶筒形器是当时极具特色的一种陶祭器,上无盖、下无底,摆放在冢界周围,在祭祀时起到上通天、下通地的作用,也可以理解为祖先的灵魂可以出入自由。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筒形器
积石冢的墓内出土大量的玉器,有珠、璜、环、璧,还有龙、虎、猪、龟、鱼、蝉等,造型生动,工艺独特,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高超水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龟
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两件玉猪龙,一青一白,背对着头向下摆放,双腿交叉,考古界称之为天地交泰,亦为阴阳之和,代表的是风调雨顺,头下枕着典型玉器玉斜口筒形器。三件玉器的发现,证实第二地点乃至整个牛河梁遗址群是属于红山文化的大型祭祀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是红山文化领域单个墓葬随葬玉器最多的一座墓葬,共随葬20件玉器。第二地点二号冢一号墓是第二地点的中心大墓,规格最高,四周砌筑石墙,内部四面砌有石阶,墓葬深造于基岩,石棺宽大且齐整。不过非常遗憾的事是,这座中心大墓只发现了少量人骨。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3.第十三地点金字塔遗址
金字塔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境内,远离边界线的凌源内地,是牛河梁遗址群中规模最大的单体人工建筑,海拔高度564.8米,与 第一地点女神庙遥相呼应,构成遗址群的主体建筑架构,从所处位置和建筑规模看应是与女神庙具有同等价值的中心建筑。
牛河梁遗址金字塔遗迹
整个建筑为正园丘形的土石结构,中央部分为夯土土丘,土丘外围包砌石,土丘直径40米。从山岗基岩面到现存土丘顶,残高约7米。土丘外包砌石范围在直径60~100米之间,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如此巨大的“金字塔”,其性质和内函如何呢,是陵墓、祭坛、还是冶炼址还有待于进一步确定。但是有专家研究后认为: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金字塔”式建筑的天文学设计理念的揭示,说明5500年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先民已经掌握了高水平的天文观测技术,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天极的位置和北斗七星绕极轨迹,并以实时天象图为设计蓝图,按比例修建了这座规模巨大的土石建筑.这个发现,对重新评价中国的古天文学成就乃至建筑史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不仅印证了始见于汉代文献记载的关于北斗七星命名的古老依据,而且将中国人进行准确天文观测的历史推进到5500年前,早于英国的巨石阵。另外,当代计算机科学与天文学结合的科技成果在天文考古学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可以有力地推动天文考古学科的发展与繁荣。(董婕、朱成杰《用Stellarium软件解读牛河梁遗址第十三地点的天文设计理念》)
“金字塔” 顶部是炼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每一坩埚约有1尺多高, 锅口约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
牛河梁遗址于1981年发现,1983年开始发掘,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第十六地点的发掘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4年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重点大遗址。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人类历史文明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
牛河梁遗址的发现,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大门。它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让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早期的历史脉络。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迹,都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远古先人的智慧结晶和创造力的象征,它们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根与魂。
如果你也对远古文明怀着无尽的好奇,不妨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站在牛河梁遗址之上,你仿佛能与五千年前的先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聆听他们的故事,触摸他们的智慧。相信你一定会被这片古老土地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深打动,收获一场难忘的历史文化之旅。(本文为资料收集编辑整理而成,侵权告知删除)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