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025年4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西藏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了解到,西藏旧石器考古取得重大成果,至少有两处古遗址(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尚嘎岗遗址和阿里地区革吉县的梅龙达普洞穴)测年年代早于距今10万年,也就是10万年前人类就踏上了青藏高原腹地。

尚嘎岗遗址,位于拉萨堆龙德庆区德庆镇尚嘎岗自然村,海拔约4170米,遗址总分布面积约18000平方米。遗址主要分布在堆龙曲支流雄曲的三级和二级阶地上,地表分布丰富的石制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李浩介绍成果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李浩介绍了考古发掘进展和成果。2023-2024年两个年度的发掘面积共计130平方米。在尚嘎岗遗址三级阶地发现的上、下两个文化层,出土的石制品组合表现出以盘状技术为特色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特征,类型包括盘状石核、石核边缘石片、三角形石片、锯齿刃器等。光释光测年显示尚嘎岗遗址三级阶地的文化层年代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尚嘎岗遗址既有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遗存,又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叶和细石叶技术遗存,为解析早期人类探索和适应青藏高原的过程与适应生存策略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尚嘎岗遗址出土的石器


尚嘎岗遗址三级阶地发掘区地层剖面


三级阶地出土石器照片


三级阶地石制品原位分布图

梅龙达普洞穴位于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城南约30千米的森格藏布左岸石灰岩山体上,海拔4700米,由一字排开的三个独立洞穴组成,洞口位置高出现代河面104米。2018-2023年期间,联合考古队连续开展了6个年度的正式考古发掘。


梅龙达普洞穴遗址远景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凌介绍成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凌介绍了考古发掘进展。在梅龙达普一号和二号洞出土旧石器时代至早期金属时代各类文化遗物逾万件,包括石制品、骨制品、陶片、青铜器、动物骨骼、植物遗存等。梅龙达普遗址共发掘10个探方,共揭露出三期文化遗存。第一期遗存年代早于距今10万年,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石制品为英安岩制作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动物化石以有蹄类动物骨骼为主,很多标本表面可见明确的石制品切割痕迹。


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第一期遗存石制品

梅龙达普洞穴遗址属青藏高原腹地发现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也是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超大型史前洞穴遗址。它保留了多期人类活动留下的文化遗存,为探讨远古人群在极端高海拔环境中生存适应、迁徙流动和社会组织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材料。遗址保存了完整的石器原地制作、陶器使用等方面的证据,对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考古学文化序列、探讨高原腹地最早的人类生存活动和定居过程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张晓凌介绍西藏旧石器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十四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新发现石器地点170余处,采集标本数千件,包括石核-石片技术、石叶/小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等三套技术体系。对狮泉河、色林错等关键区域展开多学科协作调查。包括人类骨骸、动物骨骸、碳化种子、出土器物、沉积物、文化层堆积物等。


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第一期遗存动物化石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李林辉表示:大量考古成果揭示,距今10万年前人类便踏上了青藏高原腹地;距今4万年左右,石叶技术与石片技术已在西藏北部出现;距今1万年以后,细石叶技术在西藏大范围内出现。不同阶段的技术文明在西藏孕育、发展,边疆考古成果生动展现出西藏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事实。

(图文来源于“西藏文物”,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