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南海深处,隐藏着一艘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这艘船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因其独特的考古价值和科研意义,引来了英日等国的关注与争夺。然而,中国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历经30年的努力,终于成功打捞并保护了这一国宝级文物。



1987年,中国南海广东阳江海域附近,一艘神秘的古沉船被意外发现。经过专家们的初步鉴定,这艘沉船属于南宋时期,船上满载着陶瓷、金属器、漆器等当时热门的外销商品。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考古界,也引起了英日等国的浓厚兴趣。然而,面对外国的觊觎,中国政府坚决表示,“南海I号”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必须由中国自主打捞和保护。



打捞“南海I号”并非易事。由于沉船位于海底20多米深处,且被1-1.5米厚的海底淤泥所覆盖,船体非常脆弱。为了保护船体和船上文物,中国考古专家组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用“整体打捞”方案。这一方案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属首次,没有可参考的技术和方法,一切只能从零开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成功研制出了钢沉箱整体打捞技术,并成功将“南海I号”及其周围淤泥整体打捞出水。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水下考古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但已经出土的文物已经足以让我们窥见南宋时期的辉煌历史。船上出土的瓷器大部分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几大名窑,品种超过30种,造型独特、工艺精美。此外,还有金器、银器、锡器、铁器、铜钱等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为研究宋朝瓷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南宋时期的造船技术、航海史以及经济贸易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面对英日等国的争夺,中国始终坚守底线,坚决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通过3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不仅成功打捞并保护了“南海I号”,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水下考古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坚定决心。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海I号”的打捞与保护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让我们见证了南宋时期的辉煌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珍贵文物的出土,为我们揭开更多历史的神秘面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