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万物复苏,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这个乍暖还寒、气候多变的时期,人体的脏腑功能也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中医理论中极为重要的脾脏。在传统中医理论里,脾是人体重要的脏腑之一。它肩负着运化水谷、水湿的重任,简单来说,就是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还能调节水液代谢,再把这些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维持人体正常运转。
脾脏功能正常则进食的营养物质顺利被机体吸收;可一旦受到不良饮食习惯、精神紧张、生活环境改变等因素干扰,就会出现脾虚,导致乏力、腹泻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中医理论认为脾虚主要分为脾气虚、脾虚湿盛、脾阳虚三种类型,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防治脾虚的中医良方。
脾气虚主要由于饮食不节以及情志失调所致。如部分人群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喜食生冷或者辛辣刺激食物,这些习惯易让脾胃失调,损伤脾气,久之导致脾气虚。另外,长期情绪不佳,过度思虑、精神紧张,也会影响脾胃气机,引发脾气虚。脾气虚常见症状有肢体倦怠、神志疲乏、腹胀食少、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微弱等等。
有这些症状的人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调整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就餐,远离生冷和辛辣刺激食物,适当多摄入补益脾气的食物,如山药、大枣、小米、蜂蜜等。还可以按揉中脘穴(腹部正中线上,距离肚脐上4横指处),用大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日2~3次,每次3~5分钟;同时,要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减少脾气虚的诱发因素。
脾虚湿盛主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脾气虚时间久了,脾脏调节水液代谢的能力会下降,水湿留在体内,除了脾气虚的基础症状外,还会出现间断腹泻、下肢水肿、舌边有齿痕等症状,女性可能还会白带增多、月经失调。要是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症状会更严重。
对于脾虚湿盛的人,应适当多摄入祛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冬瓜、马齿苋、芡实等。另外,指腹按揉足三里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每日2~3次,每次3~5分钟。尤其是在潮湿地区的人,夏天多雨的时期,更要注意防治湿气的侵袭。
脾阳虚也是由脾气虚发展而来,脾气虚的患者如果长期喜食生冷,或者居住于寒冷的环境中,会导致脾阳虚。除了脾气虚的症状外,还会出现腹部间断冷痛、喜欢温暖、按压的感觉。
针对脾阳虚,大家可以适量多吃温阳散寒的食物,如干姜、小茴香、桂圆、南瓜及牛羊肉等;同时可以用隔姜灸进行治疗,将鲜姜切成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姜片,姜片中间用针刺几个小孔,然后将其置于腹部冷痛部位,再将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以局部感觉热且舒适为度;若局部感觉过热,可拿起姜片,使其离开皮肤或叠加一片厚约0.1cm的姜片,再次进行针灸治疗,建议每次15~20分钟,每天1次,连续5天为1个疗程。处于寒冷地区人,尤其在冬季寒冷的时期,更要注意防治寒冷的侵袭。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脏器,脾虚会影响工作和生活。以上这些中医方法简单实用,大家不妨试试。但病情复杂的患者,在经过以上方法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还需及时去医院进行系统诊治。
主管| 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工作部
主办| 宣传处融媒体中心
来源 |第六医学中心
撰文 | 冯 宇
图片 | 网络
刊期 | 第2803期
总编:熊 刚
主编:张 奎
编审:张 密 李笑一
编辑:刘超英
邮箱:jfjzyy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