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竞逐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无锡市新吴区以“美丽”为突破口,书写着从产业转型到生态重构的生动实践。
4月2日,随着无锡美丽健康产业园正式开园,这片土地再次迎来高光时刻:20余个重点项目签约入驻,产学研平台密集落地,一条“上下楼即上下游”的美丽健康全产业链在3.8万平方米的孵化园区内加速成型。这是继锡山区之后,又一个抢占“美丽经济”新赛道的无锡板块。
从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到美丽新经济,新吴区如何解码“美丽密码”?又如何以一座产业园撬动百亿级产业未来?
战略升维:从“产业跟随”到“生态定义”
作为无锡市经济“压舱石”,新吴区曾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闻名。然而,在全球消费市场结构性变革中,这里瞄准了更具想象力的赛道——美丽健康产业。数据显示,中国美妆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速超10%,而长三角地区贡献了全国40%的高端消费。无锡市新吴区党工委副书记、区长章金伟直言:“美丽经济不仅是消费升级的产物,更是科技、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产业革命。”
这一判断背后,是区域发展的深层逻辑:依托江南大学“双院士”科研团队、中欧产业创新区国际化基因,以及无锡高新区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新吴区将美妆定位为“新质生产力的试验田”。从合成生物技术到功效原料研发,从智能工厂到跨境电商,一条覆盖“研产供销”的全链条在此成形。2023年,全区美妆出口额同比激增87%,技术创新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
生态重构:“一栋楼”里的产业链革命
走进梅村的美丽健康产业园,“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场景令人耳目一新:二楼是江南大学“江南美湾”研究院的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攻关微生态护肤技术;三楼是戴可思的5个直播间,日均带货超千单;隔壁楼层里,江苏瑞霆生物的生产线正将小分子透明质酸原料送往楼下品牌方。这种“垂直整合”模式,让企业研发周期缩短30%,物流成本下降40%。
“这不是简单的空间集聚,而是创新要素的化学反应。”中欧产业创新区党工委书记吴炜介绍,园区内已布局“三中心一基地”——医妆共研成果转化中心、美丽健康出海基金、江南大学—格拉斯香水学院联合实验室及产创协同人才培养基地。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使得一栋楼里同时跑通“基础研究—中试转化—品牌孵化—出海拓展”全流程。
创新突围:破解“卡脖子”与定义新标准
在产业园的皮肤器官芯片实验室,李明远团队正用3D生物打印技术模拟人体皮肤环境。“过去功效检测依赖动物实验,现在通过‘人造皮肤’不仅能缩短检测周期,更符合国际环保趋势。”这项技术的突破,正是新吴区攻克美丽产业“卡脖子”难题的缩影。
为打破国际品牌的技术垄断,新吴区打出“硬核创新组合拳”: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研发出全球首款生物合成胶原蛋白,成本较传统提取法降低70%;科笛医药将航天纳米技术应用于透皮给药,产品渗透率提升3倍;美丽健康出海基金则瞄准“美妆科技”,投资方向直指原料创新与数字化供应链。近三年,区内企业斩获46项国家发明专利,主导制定15项行业标准,生物活性成分、智能工厂等关键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未来之战:从“中国制造”到“全球话语”
站在产业园顶层的观景平台,可见证两种“流量”的交汇:一边是MCN机构直播间里“每秒千单”的销售数据流,另一边是科研实验室中“每秒万亿次”的技术数据流。这种“双流驱动”模式,正重塑中国美妆产业的全球坐标。
新吴区的雄心不止于此:未来5年,这里将培育5家以上营收超10亿元的本土企业,吸引30家国际明星企业落户,建成亚太美妆数字贸易枢纽。随着“美丽健康出海基金”的启动,中国品牌正借力跨境电商、国际认证互认等机制走向世界。戴可思创始人张晓军透露:“依托园区‘前店后仓’模式,我们的婴童护理产品已进入20国市场,海外营收占比突破35%。”
城市新解:当“美丽产业”遇见“江南气质”
在梅里古镇的粉墙黛瓦间,一场关于“美”的跨界实验悄然展开:千年吴文化邂逅现代生物科技,古镇文旅资源转化为美妆体验场景,产学研平台与MCN机构共筑“科学传播生态”。这种“科技+文化+消费”的融合,让新吴区的产业转型更具人文温度。
“美丽经济最终要回答‘为谁而美’的命题。”江南大学校长陈卫院士表示,当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转化为消费者手中的安全产品,当产业园的产值增长转化为市民的就业机会,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深层价值。在新吴区的蓝图中,到2025年,美丽健康产业将带动超万人就业,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
从一支口红的创新到一座城的蜕变,无锡新吴区以“美丽”为笔,正在长三角绘就一幅科技、人文与生态交织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这片土地的故事证明:当传统产业高地敢于重新定义“美丽”,便能孕育出改变行业格局的新质生产力。
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