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无锡城郊菜市场,卫云培和妻子已经蹲在水泥地上分拣蔬菜。他们的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渍,这是七年摆摊生涯刻下的勋章。当锡山区法院那张信用修复证明书递到手中时,这个重庆汉子突然蹲下身,把额头抵在冰冷的卷闸门上。


故事要从2012年的那场资金链断裂说起。作为施工队带头人的卫云培,因甲方跑路欠下30余万材料款。2018年,当"失信被执行人"的红字刺进瞳孔时,这个重庆汉子带着妻子来到菜市场。"总要给债主们一个交代",他们支起不足三平米的摊位,用每天十五个小时的劳作,将债务数字一元一元地凿薄。


转机出现在2021年。锡山区法院试点的"类个人破产制度",像一道光劈开债务牢笼。法官们核查流水时发现,这对夫妻七年累计收入82万,其中65万用于偿债,自己留下的甚至不够买件新棉袄。最终法院认定他们是"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豁免部分债务,允许分期偿还剩余7.5万元,连那辆二手面包车和用了五年的老人机都列入了生活必需品保护清单。


这张信用修复证明书,远比判决书更具分量。它证明当社会愿意为诚信者托底,失败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在卫云培夫妇的还款记录里,我们看见中国市井中最朴素的道德契约:他们用七年时光为"信用"二字称重,法院用制度创新为诚信者护航。


当"老赖"成为流量密码的今天,这对夫妻的故事像面照妖镜。他们本可逃避,却选择用皱纹里的汗水重写人生;法院本可机械执行,却用司法温度激活社会诚信。这桩个案的价值,不在于7.5万债务豁免,而在于让天下失信者看到:只要保持诚信的火种,总有一天能照亮回家的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