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随着气温回升,雨水增多,进入一年中农事最繁忙的时节。
储备农资、旋耕翻地、播种施肥、覆膜培土……时下,行走在毕节的山山水水间,春耕生产的忙碌场景随处可见。
3月3日,村民在大方县黄泥塘镇早熟糯玉米种植基地播种。(陈曦 摄)
田间地头上,农人们怀揣着对新一年的憧憬,争分夺秒地抢抓农时翻地播种;温室大棚里,平整土地、接茬种植的场面热火朝天;平畴沃野间,每一寸希望的土地都被唤醒,一桩桩、一件件农事有序开展,共同勾勒出一幅活力满满的“春日农事图”。
吹响“集结号”农业生产劲头足
前不久才降下一场春雪,随着天气转晴、气温回升,威宁自治县麻乍镇岩格村魔芋种植大户马敏龙又开始忙活起来。
开沟、放魔芋种、施粪、覆土……3月20日,在马敏龙家屋后的坡耕地上,大家分工明确地栽种魔芋。种魔芋这段时间,亲戚、邻居互相帮忙,马敏龙忙前忙后地张罗着。
“去年魔芋卖了两万多块钱,今年的才开始种,争取这个周之内种完。”马敏龙说,魔芋种完后,他打算在魔芋地里套种玉米,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多增加一份收入。
步入金沙县禹谟镇新寨村,这里的整地工作正十分火热地开展。只见农人们手中镰刀上下翻飞,割掉田里残留的农作物根茎,为即将栽种的新一季作物腾出空间。
不远处,小型耕地机发出“突突突”的轰鸣声,灵巧的犁铧在土地上奋力耕耘,不一会儿,田野就被平整得焕然一新。
“我们村主要经济作物是高粱,眼下天气好,土壤墒情也给力,我们就动员群众赶紧种,为丰产打牢基础。”新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波说,在种植过程中,镇农业服务中心还派出技术人员,对有机肥及农药的使用等进行培训,确保高粱示范基地优质高产。
薄薄晨雾中,黔西市锦星镇的高山梯田开始苏醒。蓄满水的梯田宛如一个个半月,站在高处俯瞰,美不胜收。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可不敢闲着,不然这么多田,就要误农时喽!”种稻大户廖志鹏守在自家稻田旁,指挥工人用旋耕机翻耕。阳光照在一片片水田上,泛起点点波光。
纵观全市上下,从黔山之巅到赤水河畔,从崎岖山峦到沃野坝区,全面吹响了春耕生产的“集结号”。农人们俯身耕耘,每一个忙碌的瞬间,都承载着质朴而炽热的丰收盼望。
3月3日,村民在大方县黄泥塘镇烤烟种植基地劳作。(陈曦 摄)
用上高科技春耕跑出“加速度”
增产增收,技术是关键。在春耕生产一线,农业科技引擎正积蓄动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月23日,在威宁自治县贵州江楠育苗中心智能化育苗大棚内,绿意盎然的菜苗整齐排列,务工群众熟练地操作着各式各样的自动化机械。
“目前,我们中心又接到了五百多万株的育苗订单,正在加紧组织工人播种。”育苗中心负责人严天飞介绍,为了保障春耕生产的有序开展,育苗基地加班加点干。
走进育苗大棚,配备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数字化温湿度调控系统、自动化播种机等机械一目了然,遍布四处的传感器让育苗温室大棚“耳聪目明”,务工群众仅需简单操纵遥控,即可实现精准水肥管控。
在这里,育苗变成了一项充满科技感的工作——摆盘、撒土、浇水、撒种、盖土,每一项流程都严谨精密,且全程可控。
“操作很简单,熟练了还能节省劳力!”务工群众李正美在育苗中心工作多年,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左右,成为“顾家增收两不误”的典型代表。
“快看,行距非常标准!”近日,在黔西市金碧镇示范现场,由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研发的新型玉米精量播种机正在田间忙碌作业。
这些机具通过差异化设计,可分别适应缓坡地、梯田及边角地等典型山地场景的播种需求,即使在地形倾斜、机具起伏振动作业的条件下,依然能保证不掉种、不漏播,播种深度一致。
实测数据显示,这种新型播种机与传统人工播种相比,作业效率可提升10倍,每亩可节约种子用量20%以上。
“嗡嗡嗡……”3月25日,在大方县马场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伴随着阵阵旋翼转动声,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腾空而起,将雾化的农药均匀喷洒在田间。
“我们的无人机载重90斤,单次飞行能覆盖20亩地。”小小植保(贵州)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袁松介绍,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农肥,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且具有速度快、效率高、规模化等特点。
旋耕机、播种机、植保机……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驰骋在田野上,从播种、施肥到喷药、收获,能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农业机械与科技融合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3月23日,农技人员在黔西市水西街道石园社区操作农业植保无人机洒药。(毕节图片库发 龙远梅 摄)
打出“组合拳”粮食稳产有保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毕节市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以春耕生产为有利时机,聚焦关键重点,早部署、早谋划,早落实,全力打好粮油生产“第一仗”。
早在新年伊始,市级层面就制定印发了《毕节市2025年春耕生产工作方案》《关于下达2025年粮油生产目标任务的通知》等,将粮食播种1130万亩,产量246.8万吨生产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将生产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到乡、到村组、到地块,为夏季粮油丰产打下了基础。
同时,市级层面和各县(市、区)围绕春耕生产各类物资需求,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积极采购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物资,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加密执法检查频次,全力保障农资市场供应稳定。截至目前,全市共储备化肥41.50万吨,农药88.31吨,农膜4997.82吨;出动执法人员1747人次,立案22件。
良种良法是提升粮食单产的关键。在春耕生产中,毕节市重点围绕玉米、马铃薯、大豆等粮食作物,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播期、统一密度、统一施肥、统一防控、统一收获“六统一”方式,打造一批“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和示范点,引领带动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铁牛”欢唱闹春耕。在每年的春耕生产中,农机都是农民朋友的好帮手。为确保农机在春耕生产中调得出、用得上,全市各地农业部门均在前期指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对拖拉机、插秧机、农用无人机等农机具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农业机械运行状态良好。
3月15日,村民在威宁自治县小海镇小张关村操作农机劳作。(李华 摄 )
此外,统筹种子、农技、植保、土肥等方面专家,市级层面组建8个调研指导组,适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地块规划、品种选择、技术落实、示范点打造等重点工作,帮助协调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春耕生产单产提升关键技术落地落实。
和着春的鼓点,田野处处盈满希望。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个个抓点带面的示范,牢牢兜住了毕节粮食丰产丰收的基本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种子落入土壤,等待它的是风雨、阳光、时间的锤炼,但最终,它会破土而出,迎风生长!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作者: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