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阳光倾洒在广袤的鲁南平原上,微风轻拂,滕州市鑫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麦田仿若一片绿色的海洋。85后无人机飞手杨再见站在田边,双手灵活地操控着遥控器,一架农业无人机迅速升起,朝着麦田飞去,精准执行作业任务。
85后无人机飞手杨再见。
而在不远处的农机库房里,农机老将陈恒令正弓着腰,专注地检修农机。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在农机部件间熟练游走,时而用扳手拧紧螺丝,时而仔细查看零件磨损情况。这对搭档,一个凭经验,一个靠科技,在田地上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现在无人机真是越更新越好用,规划好路线,开启自动避障就啥也不用管了。”杨再见感慨道。这番话,合作社社长满高剑也深表认同,他清晰记得2010年在一场农机展会上,见到售价12万元的柴油版无人机时的震撼。“那时候这无人机可太新奇了,不过入手门槛实在太高,而且农户们对它完全没有概念。”满高剑回忆说。
2016年,满高剑购入首台无人机。当设备第一次在麦田上空飞行时,村民纷纷前来围观,不过大多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对无人机能否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心中充满疑虑,信服更是无从谈起。“那时候飞行,常常飞着飞着,无人机就不知所终了。”满高剑笑着回忆早期使用无人机时的艰难探索。
随着时间推移与技术发展,合作社增添不少智能化新设备,更是拥有了全国首个航空植保载人直升机。满高剑说:“以往种地靠农资,现在更多靠农机和农技。”目前,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具568台套,机手团队里,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也有活力满满的年轻人,服务范围以鲍沟镇为中心,覆盖面积达7万亩,其中全程托管的农田就有2万亩,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全方位、一站式的农业生产服务。
今年,合作社在农业生产服务上再度创新,将飞防套餐从原本的两遍作业升级为三遍。有着多年农机经验的陈恒令详细解释道:“在小麦抽穗期打第一遍,相当于过完年后追肥;第二遍在清明节前后,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第三遍在扬花期的时候,起到防病的作用。这样比往年两遍飞防作业的地块能增产100-200公斤。”从1987年就开始接触农机的他,对这些农机设备的性能以及农时很是了解。
陈恒令介绍安装了自动驾驶的拖拉机。
随着服务的农户越来越多,2019年,满高剑在西院建起仓储设备,引入了深加工生产线,加工面条、面粉,并注册了“一磨浓情”品牌商标。满高剑随手抓起一把自家生产的面粉介绍:“我们坚持以品质为主,采用低温研磨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营养成分,更加契合现在消费者的需求。”
2019 年,满高剑在西院建起仓储设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滕州市鑫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从早期无人机的艰难摸索,到如今多种先进农机具的广泛应用,科技正深刻改变着当地农业生产的面貌。
接下来,满高剑趁着“国补”,打算入手一台多光谱无人机设备,“新设备能代替人工实现飞机巡田,就像给地里‘做CT’,哪个地块缺氮磷钾,屏幕上一目了然。”向农机普及化要增产,向农机智能化要增收,正成为越来越多像满高剑这样的农业从业者的共识。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雯 通讯员 刁文鑫 朱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