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至清明,这句诗便萦绕心头,勾勒出祭扫时的哀伤氛围。但清明不只是寄托哀思的肃穆节气,更是拥抱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节日。

古人在清明究竟玩些什么呢?

不妨从书画中探寻古人清明习俗的踪迹,一起走进古人丰富多彩的清明时光。

曾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辉煌灿烂、娇丽无比、雄健伟岸的隋唐绘画比作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浓艳的春天,那么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毫不夸张就是春天里第一声报晓春雷,并由此拉开了隋唐山水画艳丽绝姿的景象。


诗中清明踏春情

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时值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复苏、百花竞放,蕴含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被严寒包裹了一冬的人们蠢蠢欲动,有到郊外远足游玩、赏花作乐、亲近自然,感受春天气息的习俗,所以清明节也叫踏青节。

北宋诗人程颢在《郊行即事》中描绘道:“芳原绿野灿烂、草长莺飞、落英缤纷的美好景象,恣行时,春人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这种愉悦的踏青春景同样可以在古代绘画杰作中觅得踪迹。隋朝时期画家展子虔创作的《游春图》如今已成为他传世唯一的作品,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古老的画卷之一。


画上方有宋代徽宗皇帝亲自题写的 “展子虔游春图” 六个字。画中所展示的是一派水天空旷的景象,隐藏在山峦和湖泊之间,有士大夫驾驭骏马穿梭于山路之上或是停留在湖畔,另有女子乘坐小船在水中畅游,船上弥漫着柔和的春风,水面上粼粼微漾,岸上桃花与杏花开得鲜艳,草地如茵。

这幅作品为工笔重彩青绿画法,画中占大面积的江水在勾线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晕染,表现了由近及远、烟波浩渺之境。为了强调春日融融的温暖气息,绘者在画面的川河两岸以及坡角处巧妙运用了泥金,开创了金碧青绿色山水画的先河。


“三最” 画卷《游春图》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展子虔《四季图》之一。此画虽面积不大,但他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最早的青绿山水画卷、最早的全景山水画卷,是为 “三最” 画卷。


咫尺千里的山水意境

这幅山水画,描绘了阳光和煦的春天,翠岫葱茏,碧波荡漾,贵族士人于堤岸策马游赏的景象。

虽然画幅有限,却场面开阔宏大,俯视诸景的鸟瞰视角,大胆地将景物进行镜像错位分割,以此以江天营造了清虚空灵的气氛,同时也在整体观感上达到了 “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势”。


生动鲜活的春景描绘

景致的成功描绘和人物传神点缀引发观者心灵共鸣,游走于远山连绵,落日映照,湖水碧绿涟漪,微波细浪,如此优美的画面之中。

人物不论是策马在山路之间还是泛舟湖中,亦或是闲坐在岸边的柴门旁期待亲人的归来...... 人物间情感变化丰富、生动自然;远山流翠,祥云环绕,树木复苏,嫩绿新芽初生,桃花梨花开满枝头,绿草如茵,呈现出万物回春、春光明媚的景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春风拂面、生命勃发的景象。并在构图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在用笔设色上尤显得古意浓重。


精妙笔法与色彩运用

正如明代詹景风所言:“其山重着青绿,山脚则用于泥金,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写干,以沉靛横点叶。大树则多勾勒松,不细写松针,直以苦绿沉点,松身两笔直赭石填然而不做松鳞,人物直用粉点而成,加重色干上分衣褶,船屋亦然”。

此外,在浓密树叶的画法上使用先勾再以墨绿色晕染的方法,其他花木则运用白粉和桃红进行点染。补色的运用恰到好处成为这幅画用色重要特征之一,取得了相得益彰的盎然雅和之趣,极尽浪漫风情。用笔勾线骨法取上,多转折拗拙,提按得法,硬毫为之、典雅朴拙。画水一丝不苟,柔美灵动,畅神之情,留心于物。

清明|万物清醒,念故人

在这清明时节,当我们凝视展子虔的《游春图》,仿佛能穿越千年,与古人一同置身于那明媚春光中。

画卷里的青山绿水、繁花翠柳,是古人对清明时节自然之美的生动诠释,也是他们在这兼具缅怀与新生节气里,拥抱生活的独特表达。

如今,岁月流转,我们虽身处不同时代,却能借由这些珍贵书画,触摸古人清明的欢乐与诗意,感受这份传承千年的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如古人一般,走进自然,拥抱这清明时节的无限生机,珍视当下,不负春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