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诗词世界,共享诗意人生

作者:武汉传媒学院 李佳庆

春秋无大义,战国多兵戈,诞生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才。

这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白起。他战无不胜,人称“杀神”,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坑杀战俘四十余万人。

但你知道吗?如果不是赵国临时撤换主将,这场旷世战役的结局或许会改写。因为原本与白起过招的对手也是一位战神,战功彪炳,撑起了赵国的半壁江山。

他就是廉颇。


提到廉颇,就不得不提辛弃疾的《永遇乐》。

那是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朝廷正在筹谋北伐,他积极请缨,想要上阵杀敌,收复大宋失落的河山,但没有人理会他满腔热血。

那一刻,他想到了廉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这问,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郁闷,也是廉颇壮志未尽、年老见弃的悲伤。

故事要从长平之战说起。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交战,前后僵持了足足3年。廉颇原本任赵国主将,他知道秦军更擅长突击猛进,不善持久战,于是采用了以逸待劳的战术,想要拖垮对方。

秦军久困长平,想出了一道反间计:他们携带重金来到赵国,到处散布流言,声称“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孝成王信以为真,立刻召回廉颇,任命赵括为主将。

所有人都站出来反对。

赵括的母亲说:“括不可使将。”

她认为赵括根本没有能力担任将军,尽管他自幼研习兵法,侃侃而谈,似乎很精通军事,但她的丈夫赵奢曾经评价过儿子: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实操。

丈夫赵奢也是一代名将,他生前特意叮嘱过:“假使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一定要让他当将军,那使赵军失败的人肯定是赵括本身。”

赵孝成王一意孤行,说: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只好答应,但是提出了条件: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请不要株连我。

上卿蔺相如也上书,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何变也。”

意思是,千万不能用赵括,因为他只会读父亲赵奢的兵书,不知道变通。如果他带兵打仗,一定会败,会让赵国陷入到危机之中。

赵孝成王不肯接纳他的谏言,觉得廉颇已经老了,无法继续担任主将;又觉得蔺相如有私心,因为他和廉颇是好友。


武将廉颇,怎么会和文臣蔺相如交好呢?

让时间往前倒退20年,来到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大获全胜,夺下阳晋城,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

这是廉颇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也是他的成名之战,从此他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

廉颇深受赵惠文王器重,有些居功自傲。适逢秦国挑衅,觊觎赵国的和氏璧,假装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

当时,蔺相如还只是一个宦官的门客,身份低微,但机智灵敏,赵惠文王就让他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秦王傲慢无礼,又不想履行十五座城池的诺言,蔺相如有勇有谋,戳穿了秦王的伪善面目,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有功,封他作上大夫。

没多久,秦赵两国交战,各有损伤,秦王借口和谈邀约赵惠文王见面。

赵惠文王带着蔺相如赴约,宴会上,秦王几次羞辱和为难赵惠文王,都被蔺相如机智地反击了。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功劳大,封他为右上卿,官职在廉颇之上。

廉颇心里非常不快,扬言要羞辱蔺相如,他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

蔺相如听了这番话,处处躲避廉颇。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正好撞上廉颇骑马而来。他立刻让车夫避让,把马车赶到小巷子里。他的门客们都很生气,认为他的行径很软弱。

蔺相如说:“我怎么会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但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如果我们相争,必有一伤,那岂不是合了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退让,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这番话很快传到了廉颇的耳中,他深受感动,也为自己的私心感到惭愧。于是,他脱了上衣,在背上捆了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蔺相如见他态度诚恳,便亲自解了荆条,两人就此和好。

这是典故“负荆请罪”的来源,也是廉颇与蔺相如生死之交的开始。


赵孝成王坚持让赵括领兵。然而赵括年轻气盛,用兵草率,被秦军诱入圈套,让十万大军被俘杀,他自己也被射杀于战场。

赵国上下震惊,开始长达数年的反击战,国力渐渐衰弱。

此时的廉颇已经过了古稀之年,因为在长平之战中被免职,失去权势,门庭冷落,连自家的门客也纷纷离开,不肯再追随他。

但廉颇仍有满腔保家卫国的热血,他伺机而动,等着赵孝成王重新启用他。

历史并没有让他等太久。

长平之战后,燕国落井下石,乘机进攻赵国。赵孝成王想起了廉颇。

七十多岁的廉颇驰骋沙场,把对方主帅斩杀于阵前,将燕军打得一塌糊涂。他乘胜追击,包围了燕国都城,逼得燕王割地求和,献出五座城邑。

这战鄗代之战,让廉颇再次扬名,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赵孝成王封赏他为信平君,代为相国。此后六七年,廉颇意气风发,尽管高龄,仍亲自上阵率兵,多次击退入侵敌军

都说少年应轻狂,中年应稳重,晚年应旷达。

但廉颇似乎不一样。他打破年龄的桎梏,两鬓斑白,对生活仍有满腔期待和热血,不改初心,为信念而厮杀。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除廉颇的军职。廉颇备受排挤,既苦闷又愤怒,索性离开赵国,投奔了魏王。

谁能相信?他这时已经八十二岁,被君王厌弃,然而他还想重新开始,他坚持自己可以重新开始。

他内心里始终牵挂赵国,想为赵国尽力。

机会很快来了。

秦国屡次侵扰赵国,赵悼襄王烦不胜烦,想要重新任用廉颇。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去魏国接洽和试探,查看廉颇的身体状况。

廉颇自然欢喜不已。在接待使者的宴席上,他一口气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想要证明自己宝刀未老,还可以为赵国上阵杀敌。

他并不知道,这位使者早就已经被人收买了。对方并不想看到廉颇重回朝堂,花重金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就这样,使者向赵悼襄王报告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这是一种隐晦的劝退: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

果然,赵悼襄王听完后,认为廉颇已经老了,不能够胜任将领的职位,就这样放弃了他。

廉颇错过了回赵国的时机,但他依然保持着一颗为国效力的赤子之心。

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并任命他为将。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

他老了吗?或许身体老了,但他的梦想没有老。


廉颇最终郁郁寡欢,在楚国病逝,时年84岁。

历朝历代,有很多文人抒写过这位战场传奇。在他们笔下,廉颇不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将”,不是战无不胜的战神,而是一个怀才不遇的符号。

谁不会老呢?谁不曾遭遇君王的厌弃呢?谁又舍得下建功立页的抱负呢?

他们都渴望能像廉颇那样,即便垂垂老矣,能等来君王的启用,等来一句“尚来饭否”?

那意味着,他们还有机会。

就像王世贞在《八公山忆廉颇》中写:“八公山下清淮水,犹忆廉颇未老时。”

就像罗隐在《循迹》中写:“因思汉明帝,中夜忆廉颇。”

就像张可久在《读史有感》中写:“故纸上前贤坎坷,醉乡中壮士磨跎。富贵由他,谩想廉颇,谁效常何?”

无论身处何种境界,无论什么年龄,都要保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热烈的人生是不为自己设限。

大胆追梦吧,老而弥坚,壮心不已。

常在后台收到粉丝留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诗意文化出品图书《哈哈哈!如果大宋词人也有朋友圈》《特级教师的爆笑诗词课》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加入诗词世界粉丝群,可以添加诗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