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中国历史,北方游牧民族总是中原王朝的悬顶之剑:春天到了,马儿肥了,单于铁骑南下了。古时对付游牧民族的入侵,农耕民族怎么办?秦朝是筑长城。汉唐两代,中原王朝选择了硬碰硬的反击。

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骑兵集团,反击无从谈起。汉唐两代军力鼎盛,汉朝大破匈奴,唐朝屡克突厥,开疆拓壌,靠的就是强大的骑兵集团,更确切的说,靠的是强大的马政!只有大量优良的马匹,才是建立强大骑兵的物质基础。



△霍去病作战时的场景。图片来源:纪录片《河西走廊2》



早在楚汉战争期间,北方的匈奴单于冒顿,已发展到“控弦之士三十万”,庞大的骑兵随时可以南侵到山西一带,对中原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而汉初由于长年战争,经济凋敝,一匹马价值百金,连皇帝出行都配不齐四匹同样毛色的马来驾车。

汉朝皇帝只好忍气吞声,用“和亲”加以笼络游牧民族。到了“文景之治”后,经济繁荣,马政得到飞跃发展。景帝时期,国家建立了36所大规模的养马苑,由官奴3万人,饲养了30万匹官马。民间养马也受到鼓励,晁错提出“马复令”规定:养马一匹,可以免除三人的兵役。

到了汉武帝时,厩马已经达到40万匹。大汉帝国,开始反击了!汉武帝建立起几十万人的骑兵集团,通过持续不断的主动出击,把匈奴人一举驱逐到漠北荒无人烟之地。卫青、霍去病固然是名将,但最大的功臣其实是后勤,是马政官,是马!汉匈百年战争,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骑兵集团交锋,以匈奴被打得四分五裂告终。



时光流转到唐朝,农耕民族开始第二次强大的反击。

隋末唐初,东、西突厥崛起,北方形成割据的乱局。解开这个乱局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精锐骑兵。唐太宗李世民对于骑兵的理解,历朝历代的君王很少比得上。唐朝大军出征时的步骑配比,为三比一,这几近黄金比例,进可攻退可守。名将李靖,屡次大破突厥和吐谷浑大军,擒获颉利可汗,都是依靠精锐骑兵的迂回、长途突袭。

唐朝皇帝对马政非常重视,唐朝开国时只有突厥马二千匹、隋马三千匹,但是唐太宗非常重视马政,在陇西设立了监牧,由太仆少卿张万岁负责,四十年后,牧场的马匹多达70万匹!到了天宝年间,各军马动以万计,每到征用战马时,只选最壮的马。

有最盛的唐马,最锋利的唐刀,才有了威震遐迩的大唐帝国。



△宋代军队仪仗。图片来源: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截图



提到宋朝,我们都已知道它的经济实力之强盛,人口之多,甚至超越汉唐,但为什么屡屡被游牧民族吊打?

这里不谈宋朝重文轻武、对外求和对内镇压的国策,只说军事。大形势上,由于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北方藩篱尽失,北国骑兵旦夕之间可饮马黄河,这就是终两宋之世最大的威胁。如果不能收复燕云,中原王朝就只能被动挨打。但军事上,宋朝面临一个天然缺陷:中国两大优质良马产地——西北河套一带和东北蓟北一带,分别被西夏和契丹占据。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都是戎马出身,当然知道骑兵的厉害,所以他们咬牙也要组织骑兵,被迫用大量金帛向吐蕃、回纥等民族和民间搜罗马匹。经过苦心经营,太宗时有军马17万匹,真宗时诸路军有马20万匹。

《宋史·兵志》记载,朝廷每年都要向各处买马1万匹以上,但即使这样,还是与汉唐差距很远。到了后来,当权者不重视,牧场被侵占荒废,马政每况愈下。因为缺马,宋朝的马军队伍里实际有马骑的,十人中只有一二人。而到了南宋,由于丧失了陕西,马匹产地更紧缺,朝廷设在郢、鄂州之间的牧监,有牝、牡马千余匹,十余年间才生驹三十匹,又无法军用,只能向西南少数民族买马。

无奈,宋朝的军队只有走“以步制骑”的路子,但谈何容易。比如西夏,人口只有陕西的四分之一,宋朝却举全国之力也无法使夏国畏服,什么原因?与西夏人打过仗的范仲淹一语道破:宋军虽然布置有三十万部队,但都在守城寨,能机动的兵力只有区区两万!反过来,西夏仗着骑兵的强大机动性,虽然骑兵只有不到十万,但总能在局部以多打少,各个击破宋军。

小小的西夏尚且如此,强大的辽、金、蒙古更别提了。



更为可叹的是,当时的宋朝朝廷,很多人不认为骑兵重要,连范仲淹这样的宿将也说“自古骑兵未必有利”。写《梦溪笔谈》的大臣沈括也认为:“契丹,马所生,民习骑射,我国则利强弩,不能舍我之长技,勉强其所不能。”说到底,他们的共同观点,是认为建设骑兵耗费巨大,作战思想还停留在强弩犄角、屯田久守的保守套路。

岳飞为什么被后世誉为军神?为什么金国最忌惮岳飞?因为岳飞是第一个在野战中骑兵对骑兵打败了金人!岳飞多年征战,组建了强悍的骑兵部队,光是背嵬军的骑兵就有八千,著名的郾城大捷,就是背嵬和游奕马军的功劳。

汉唐的外战史早已证明,对待游牧民族,就要有“以骑制骑”的进取精神,凭借中原王朝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优秀的战略战术,只要组织起经过正规严格训练的骑兵集团,对付游牧民族“逐利如鸟隼,困败如云散”的骑兵,完全可以战而胜之。

就个体的战斗力而言,马上长大的游牧士兵更骁勇,但战术和纪律性较差,而经过训练能在战斗中严格保持队形、协同作战的汉族骑兵,集团作战能力更胜一筹。



△皇上朱祁镇亲征场景。图片来源:电视剧《大明风华》截图



明朝建立,统治中国百年的蒙古人被逐到了漠北。但朱元璋留给子孙的遗憾是,北伐战争没有彻底将蒙古残留部队打垮,终于让他们死灰复燃。有明一代,“北虏”始终是最大威胁,朱元璋、朱棣父子很积极,一直在主动进攻。但英宗之后,明朝就彻底变成消极防御,靠老百姓繁重的“边饷”蓄养重兵,终于国力耗尽,让满清的铁蹄踏进了长城。

从军事角度看,明朝的败因就是始终没能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集团,一劳永逸地打垮北方游牧民族。明军骑兵的衰败,源于马政的衰败。朱元璋虽然很重视马政,建国之初在全国设立了大量牧场,并在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

但马政是个非常繁杂难见功劳的活,官员很容易懈怠渎职。加上明朝的权贵大臣、地方藩王,为了多占庄园田地,纷纷侵占牧场,导致牧场日趋减少,负责养马的军人生活难以为继。到了嘉靖年间,许多牧场甚至经营不下去面临废除,每到征战,只能靠买马才能供应军队。

而军事上,对付日益强大的满洲骑兵,明军只能依靠修筑边墙和火器,被动防御,步步挨打,最终在内外交困中丢了江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