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4期 古今对画
临摹是中国绘画研习过程中的重要课程,有着悠远而优良的传承脉络。它不仅是书画家的一种绘画之法,更是在漫长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规律和文脉。历代传统画家大多借助临摹来完善自身技法和提高自身水平,将前人技法经过自身感受与思考升华为新技法,实现文化传承。尽管在特定历史阶段,临摹的价值认知曾遭到质疑和否定,但不可否认其对中国绘画的深远影响,无数大师通过对经典范本的反复揣摩,构建起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充分表明,临摹这种学习方法既有悠久传统,又具当代价值。
临摹使心灵与作品得以交流
临摹作为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方法,充分体现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梅兰竹菊题材,历代文人画家将写生转化为绘画心法,后人通过临摹可直接获取相关技法和对题材的提炼取舍,形成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中国画创作中,临摹是不可或缺的,它与写生相互关联,若没有前期临摹,写生时的取舍便会无从着手。
中国画体系具有最完备的“法”。其中,写生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山水画和花鸟画领域。同时,对于传统绘画,临摹也是必修课。如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离不开对宋代绘画经典的揣摩。宋代的绘画不仅仅是技法的呈现,其在“法”上的成就已到达一种后人很难超越的至高层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从基本大“法”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以宋代山水画中的“三远法”为例,表面上看只是宋人总结的一种观察和构图的绘画方式,但实际上体现出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其“远”绝非西方绘画理论中所说的对物象的透视。因而,我们从临摹当中除了技法的获取,更重要的是获取精神的感受。作为中国书画家,临摹宋代山水画是不可绕开的一个科目,不然在绘画方面就会有所缺失。
【南宋】李迪 《猎犬图》 绢本设色 27cm×27cm 故宫博物院藏
我认为临摹是必不可少的,这并非特指在我的学生时代,时至今日,我还常有临摹的冲动。但与年轻时在临摹上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技法不同,现在更多的是在临摹中体悟其带给心灵的感受。
中国书画家一生都在临摹,不断揣摩其形态、结构、神韵等。作为一位传统型的中国书画家,不可能抛弃临摹,但后期会更加注重心灵上的感受,即古人所谓“意临”。这种“意临”既有对笔法的意临,更是在用心去临摹,使心灵与作品产生交流,这是艺术家的一种观摩途径。由此促使艺术家产生丰富联想,使之常能在临摹经典绘画时有新的感受。
临摹应是广泛的
这种由临摹产生的联想既侧重于精神层面,又不排除在技法层面上的可能。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极不起眼的局部或者笔法,经过艺术家的意会,通过其内心的揣摩与思索,就可能衍生出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所以我认为,临摹不能被局限于一种对照性的行为,而应该认识到它的广泛性。它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意会的传递和经由心灵感悟而产生的结果。
古人在多种专著中都有论及,中国画创作需博闻、多见。毫无疑问,这要求我们去多多体悟作品,这实则是提示我们临摹需要到达心灵层面。临摹有时如同创作一般,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无法告知具体的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只可意会的领悟。我认为临摹并非仅局限于通常所界定的笔墨形式上,更要重视临摹从形式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上的、从有形到无形的升华。
刘万鸣 《细犬》 纸本设色 123.5cm×33cm 2023年
故而,“临摹”看似具有针对性,实则具有广泛性,尤其在中国绘画领域。这也是为何诸如黄宾虹等大家都很强调“意临”,即摄取他人作品中的精神能量,而并非单纯的笔墨形式。好的作品是可以常看常新的,特别是现在印刷技术的提升,中国古典绘画的作品在出版过程中经过了诸如局部选择、编辑排版方式等环节,同一件作品可能给艺术家带来不同的感受,这些都与最基础的临摹有关。
临摹过程中的“对临”“意临”和“心灵之临”各有不同且具递进性。对临是基础,其在西方绘画教育中也存在,如徐悲鸿留学欧洲学习素描要先临摹,而后通过记忆将之背画、默写,这与中国画临摹方式有相通之处。石鲁曾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学习传统必然不能排除临摹,看画、临画,看传统、临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临摹对于不同的画家有着不同的意义,但在千变万化中不变的是,对临都是最基本的一种临摹方式。
临摹是一种创作方式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徐悲鸿临摹西方油画等先例不胜枚举。通过临摹,画家掌握绘画基本法,进而通过领悟创造新法。中国画画家进行创作的画种虽各有不同,但都不能在其绘画的整个生涯中缺失临摹这门课程,否则在未来创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暴露出某方面的缺陷。以线描为例,是否经过临摹、是否掌握基本法,呈现出来的线描质量是截然不同的。在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画教学强调临摹,如敦煌壁画《八十七神仙卷》、永乐宫壁画等,这对基本功和意志力的锤炼意义重大。唯有通过深入临摹,体悟基本法、理解历代绘画,画家才能领会到其中精神层面的内涵,否则,对其理解便会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且理解程度亦会浅显。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中国画的学习在这方面较之从前略有缺失,这也正是当前教学中所欠缺的一个方面。
观古代画家,皆从临摹之途发展而来。于当前教学而言,虽对临摹有所关注,但过分强调了作品的写生以及自我的展现。绘画者最终的目标是创新,进而形成自身风格,若不经历长期的积累过程掌握这些基本法,而妄图创新,无疑是空中楼阁,难以展现出作品真正的新意。
刘万鸣 《细犬》(局部)
以青绿山水为例,若不研究古代青绿山水绘画,尤其是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即便绘出作品,看似形似,实则已缺乏乃至背离中国青绿山水画之精神内涵。王希孟的作品中具有写意性,特别是其对色彩写意的表现,超脱现实世界的固有色,在原有的青绿山水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自我的表现形式。若不临摹其作品,或者选择临摹对象不当,极有可能对青绿山水产生错误的解读,进而受到误导。由此可见,临摹意义重大,而临摹作品的选择亦不可忽视。
临摹作为学习绘画的基础,也是艺术创作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学术命题。中国书画家的一生都伴随着临摹,那是一种意会和心灵的触动。
也就是说,中国书画家在临摹的时候就已经处于一种创作状态,不同的时间、环境、心情与感受的能力,会使同一个临摹对象对不同的书画家产生不同的影响。当临摹达到一定境界时,临者如同创作,会有情感的波动。
临摹并非单纯的笔迹,而是一种源于心灵的艺术实践。■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