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行书、草书,魏晋笔法被视为“最高标准”,米芾甚至说过:“草书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而“晋人”之中,王羲之的笔法又被视为正统。我们平时临摹他的字帖,行书会选择《兰亭序》《圣教序》,草书则是《十七帖》。
相比于《兰亭序》《十七帖》,《圣教序》传世版本非常多,原碑也尚存于世,想把《兰亭》《十七》学到位,最好是先临摹《圣教序》,打好笔法基础。这是因为《兰亭序》用笔过于洒脱随兴,情感因素大于笔墨,学起来难度太大,而《十七帖》笔法更多变,风格不一,也不适合初学者。
《圣教序》总共1900多字,包含太宗所写的序、高宗李治的记和一篇经文,是怀仁禅师及众弟子耗时20多年才编写完成的。由于得到了皇家的支持,怀仁能从宫廷内所藏的真迹中选字集帖。面对数千纸作品,怀仁精益求精,优中选优,相同的字写法也丝毫不雷同。
所以说,《圣教序》相当于王羲之行书技法的“百科全书”,一经完成便被宫廷和士人视为“圭臬”,前来拓印者数不胜数。《圣教序》原碑如今已然斑驳不清,唐拓本荡然无存,宋拓本便成为首选。
宋代拓本可分为北宋拓、南宋拓两种,学界认为北宋优于南宋,十五行末“圣慈所被”之“慈”字右上角两点完好、未损笔画,二十一行“久植胜缘”之“缘”字左下角不连石花者即为北宋拓本。如果“纷糺所以”之“纷”字右旁分部首撇可见,“以”字右半起笔未泐粗,则为北宋本中尤早者。
这样的拓本笔画肥润遒劲,没有久拓后出现的字口漫漶、笔画纤细、细节模糊等情况,更便于书友临摹。宋徽宗在位期间,曾对宫廷内的一部《圣教序》拓本进行了修复,他结合其他版本,将模糊、缺损的笔画进行了补全,并定为宣和书院的“标准教材”,启功称之为“墨皇”,它就是《圣教序无缺损版》。
这部《圣教序》每个笔画的字口都清晰细腻,切笔、露锋、衄挫的处理都纤毫毕现的还原了,牵丝引带、飞白颗粒感十足,转折处圆劲如“折钗股”。字与字之间的虚连也非常流畅自然,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线条当中石花的痕迹,这对于我们学习王羲之用笔的精微之处至为关键。
此作后来流入日本,经过多年的重新修复,直到近期才首次公开,馆藏方还在原大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放大,使得用笔细微的变换之处更为清晰,平时临摹不易察觉到的细节都与墨迹无二。把它临摹通透,晋人笔法也就学到手了。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并在原文下方添加释文一一对应,还独家推出一款缩小版,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