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乡村振兴的“活力细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农民增收渠道拓宽指明了方向。

我们将走进田间地头,探访车间仓库,用镜头捕捉合作社带头人的智慧与汗水,用文字记录社员们的奋斗与梦想。在这里,您将看到他们如何以“抱团发展”破解“单打独斗”的困境,以“绿色转型”守护洱海碧波,以“科技赋能”提升农业质效。每一篇报道,都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诠释;每一个故事,都是对农民合作社力量的深情礼赞。

大理市供销社与大理市融媒体中心携手推出【合作社的力量】专栏,旨在深入挖掘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为您呈现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见证一个个富民强村的精彩篇章。

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六期——《稻香映洱海 绿意富农家——大理市恒安农林专业合作社的生态农业实践》


位于大理市银桥镇的莴笋地里,合作社负责人杨恒弯腰拨开翠绿的叶片,露出一串饱满的菜薹。“这是用生物肥种的莴笋,不用化学农药,顾客抢着订货!”


他身后,300余亩的生态种植基地里,白菜、莴笋等农作物错落生长,几位村民正将刚收割的蔬菜装筐。这片被苍山洱海环抱的土地,正悄然书写着传统农业与科技创新的共生故事。


从“荒田”到“绿田”

守护洱海的生态账本


“以前地里种水稻用化肥,产量虽高,但土越种越板结,洱海水质也受影响。2016年合作社成立后,全面推行“三禁四推”——禁用高毒农药、含磷化肥、不可降解农膜,推广有机肥、绿色防控和节水灌溉。土壤有机质也提升,化肥用量减少,水稻亩产却从500公斤增至750公斤。”杨恒介绍道。



杨 恒

恒安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合作社目前已经形成300多亩的多样水稻、蔬菜绿色生态种植基地规模。积极响应省、州、市党委、政府“大理水源保护,发展生态农业”的号召,紧紧围绕洱海保护,打造世界一流“洱海绿色食品牌”种植基地,全面推行绿色生态种植的主体目标,实施“三禁四推”,为美丽、幸福大理做出新贡献。

水培芽苗菜

架子上“种”出新产业


豌豆芽

走进恒安合作社的培育室,层层架子上摆满嫩绿的萝卜苗、豌豆苗,宛若“空中菜园”。技术员李阳轻触水培箱中的根系:“芽苗菜不用土壤,靠营养液生长,无农药残留,维生素含量比普通蔬菜高30%。”


目前合作社已培育出萝卜芽、绿豆芽、豌豆芽、红豆芽、黄豆芽、空心菜、香椿芽、花生芽等8个品种,直供市区商超,未来计划将产能扩大3倍。


香椿芽

“古沐农”出苍洱

品牌赋能与联农带农


每年水稻丰收时,合作社连片的水稻随风翻浪。“这是‘云粳37号’,亩产750公斤,煮饭满屋香!”杨恒介绍道。合作社注册的“古沐农”品牌大米通过有机认证,每斤售价达15元,社员年收入比非社员高出20%。



“人工除草虽然费时,但能避免除草剂污染。”李阳介绍,合作社还采用“稻菜轮作”模式——水稻收割后种莴笋、白菜,既保地力又增收益。


李 阳

恒安农林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

合作社在种植过程中运用安全肥料及生物菌农药替代高危害化肥、农药,运用病虫害绿色防控,人工薅锄田间杂草,种植结合等方式,从源头把控大米、蔬菜的品质,同时通过品种改良、种植技术优化,土壤改良等,努力解决产量与品质的矛盾,探索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61岁的上银村村民赵显丽正处理着葱苗。“年纪大了去不了远地方,在这儿做工一天能挣100多元,孙子学费不愁了!”合作社每年用工达1500人次,支付工资150万元,土地流转每亩1500元,让周边120户农户端稳“生态饭碗”。



赵显丽

上银村村民

我家就在附近,年纪大了去外面也不方便,来合作社做工离家近又能有点收入,帮孩子们减轻点负担,挺好的。

让生态农业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杨恒站在水培车间前展望:“我们要让传统种植扎稳根基,让芽苗菜长出‘新枝’。”合作社计划联合科研机构,开发富硒芽苗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保持300亩生态基地的种植规模,“既要守住洱海的绿,也要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红火”。


在恒安合作社,生态不是口号,是稻田里的一把黑土、水培架上的一株嫩芽、农户账本上的一串数字。当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在洱海畔相遇,土地依然生长着最朴素的希望:让每一棵菜都干净,让每一户人家都富足。

记者:杨雨 谢华新

编辑:陈琳玲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