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特朗普近日抛出一项争议性政策:计划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每艘最高100万美元的靠港费,甚至对其他国家建造但含“中国元素”的船舶,也要按“含中量”收取50万至150万美元的附加费。

他宣称此举旨在“重振美国造船业”,并计划在白宫成立“造船办”,亲自督导这一战略。然而,这一看似强硬的举措甫一曝光,便引发美国本土商界和航运界的强烈质疑。

靠收费真能击垮全球第一的中国造船业吗?美国造船业的衰落,难道仅靠一纸禁令就能逆转?更关键的是,如果此举真的实施的话,恐怕第一个倒霉的就是美国自己。



中国造船业的实力,早已不是秘密。自2010年起,中国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核心指标上全面超越日本、韩国,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

2023年,中国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已突破50%,全球每两条新船中,就有一条由中国制造。上海长兴岛被称为“造船岛”,聚集着江南造船、沪东中华等三大船厂,平均每五天就有一艘万吨巨轮从这里下水。

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密集投入,让中国成为全球唯一能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LNG船和豪华邮轮的国家,而这三类船型也被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造船业的崛起,绝非偶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抓住全球化贸易爆发的机遇,承接大量船舶订单。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日韩船企因订单腰斩陷入困境,而中国政府逆势注资扩产,硬生生将危机变为反超的跳板。

相比之下,美国造船业早已风光不再。二战时期,美国船厂曾以“一周下水一艘自由轮”的速度支援盟军,但如今,其民船产能不足中国的零头。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23年美国商业造船产能仅占全球的0.2%,而中国占比高达52%。



更讽刺的是,美国现役航母的维修甚至需要依赖日本横须贺基地或韩国釜山船厂,本土船坞连10万吨级军舰的保养都捉襟见肘。

所以特朗普的“复兴计划”注定会沦为一纸笑谈,毕竟美国造船业早已从工业巨擘沦为空心骨架。

曾几何时美国造船业创造了140万个就业岗位,民船与军船并驾齐驱。但上世纪80年代,为降低成本,美国将民船制造转移至日韩,后者又进一步将低端环节外包东南亚。

如今,美国造船业劳动力不足当年的十分之一,全国仅剩4家海军造船厂,而1970年代还有13家。



民用领域更是惨淡——美国本土制造的商船数量,甚至不及江苏南通一家二线船厂的年产量。

产业链的断裂让美国造船业陷入恶性循环。以军舰为例,美国海军2022年被迫将“罗斯福”号航母的维修合同交给日本三菱重工,因为本土船厂既缺乏足够的技术工人,也无力承担工期延误的风险。

民用领域则更依赖进口:美国港口停靠的集装箱船中,85%由中国或韩国建造。即便美国想重振造船业,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钢材成本比中国高30%,焊接工人时薪是中国的6倍,更别提早已流失的配套供应链。美国海事局曾估算,建造一艘LNG运输船,美国船厂的成本约为中国的3倍,工期则要多出18个月。



此次特朗普推出的政策,本质是想复制19世纪英国《海运法》的逻辑。当年英国为保障海军优势,强制要求殖民地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运输,从而扶持本土造船业。

但历史背景早已天翻地覆:1850年的英国拥有全球最强的造船能力,而今天的美国连修船都要看他人脸色。

若强行推行高额港口费,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全球航运公司为避免被“薅羊毛”,或将货物改道加拿大、墨西哥等邻国港口,再通过陆路进入美国。



世界航运理事会(WSC)测算,此举可能导致美国港口每年损失300亿美元,出口运输成本翻倍,而中国造船业只需将订单转向欧洲或东南亚客户,便可消化冲击。

所以特朗普的港口费计划,最终伤害到的只能是美国自己。

以洛杉矶港为例,其处理的亚洲进口货物中,90%由中国船只运输。一旦特朗普的港口费计划真正实施,他们的运费将随之暴涨,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家具、服装价格可能飙升15%-20%。

更棘手的是,美国农产品出口也将遭殃——爱荷华州的大豆、佛罗里达州的柑橘若因运输成本翻倍而失去价格优势,或被巴西、阿根廷竞争对手取代。



美国商界对此心知肚明。全国零售联合会(NRF)公开警告,港口费是“一场经济自杀”,可能引发“从薯片到半导体”的全行业涨价潮。

而航运公司的对策早已酝酿: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巨头开始研究将货物卸在温哥华或恩塞纳达港,再通过铁路或卡车运入美国。

墨西哥政府甚至趁机招商,在边境新建物流枢纽。若成真,美国港口的衰落将不可逆转,2019年,长滩港因中美贸易摩擦损失了17%的吞吐量,而这次的政策杀伤力远超当年。



纵观历史,从英国《海运法》到特朗普的港口费,保护主义从未真正挽救过衰落的产业。18世纪英国能靠政策垄断航运,是因为其拥有全球最强的造船业和殖民地网络。

而今天的美国既无产业链优势,也无成本竞争力,单靠行政手段强行切割市场,只会加速自身的孤立。

对中国而言,造船业的底气来自全产业链优势——从特种钢材冶炼到动力系统研发,从焊接工艺到数字设计软件,均已实现自主可控。



即便美国封锁,中国船企仍可通过“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和欧洲客户消化产能。但对美国来说,复兴造船业需要的不只是关税,而是重建供应链、培养技术工人、恢复工业生态,这绝非一届政府能完成。

特朗普的“造船梦”暴露了美国战略焦虑,但解决之道不在对抗,而在合作。若美国继续以零和思维挥舞大棒,最终被砸伤的,恐怕是自己。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