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收藏的人自然会碰到各种同好之人,互相之间交流沟通很重要,咱们说文化谈行情都讲究素质。但如果你碰到下面几类人,那就毋须浪费口舌,人家一开始就摆明了瞧不起你。
一、 用肤浅言论否定你的专业
当你捧着研究多年的明代青花瓷,与藏友探讨釉面肥润与钴料发色时,总有人突然插话:"这破碗边角都磕了,送我腌咸菜都嫌占地方。"
这类人从不在意你查阅了多少书籍、拜访过多少窑址、吃过多少亏。他们用菜场买菜的逻辑评价千年文明,将你的专业沉淀贬为故弄玄虚。
网上尤其如此,当你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收藏,总有人跳出来各种讽刺。
这正是典型的外行羞辱链:用无知解构专业,以偏激掩盖自卑。遇到这类把馆藏级藏品说成"地摊货"的杠精,转身离开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二、用白菜价试探你的底线
有位藏友在学术研讨会上,展示南宋龙泉青瓷,某人当场掏出手机:"某宝同款388包邮,你这开片不够自然,顶多给800。"这种看似玩笑的砍价,实则是将你视作待宰羔羊。
他们深谙"黄金有价玉无价"的门道,却故意用工业化产品标准衡量艺术品,明代竹雕笔筒被说成"义乌小商品",战国玉璧被贬作"旅游纪念品"。
真正的行家从不用市井伎俩羞辱藏品,看得上就出正品价格,看不上掉头就走。现在不是过去的蒙昧时代,老玩家或多或少都懂点,一面打压又一面想低价捡漏,从一开始目的就不单纯。
三、用情感绑架消费藏品
"咱们20年交情,借你那个康熙瓷给我儿子摆几天婚宴都不行?"这种道德绑架在圈内屡见不鲜。曾有位藏家将家传的瓷器借给所谓"挚友"参展,归还时却发现瓶身多出三道冲线。
在他们眼中,你视若生命的藏品不过是可随意处置的摆件。更有人借走朋友藏品后,竟转手抵押给金融机构套现。记住:真正懂行的朋友,绝不会提出可能危及藏品的非分要求。
人都是互相尊重的,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四、用懦弱思维限制可能性
当你尝试学习最新的区块链技术、AI技术时,总有人阴阳怪气:"老祖宗的东西都玩不明白,搞什么高科技"。当你开始真正深入圈子,参加各种交流会、研讨会,又被嘲讽"天天搞这些没用的玩意"。
这种思维本质上是用农耕时代的锄头,嘲笑现代人的收割机。人是要适应时代的,现在已经不是摆个地摊坐等天上掉馅饼的时代了,要自己去努力打拼出一条路。
可惜的是“守旧派”太多,他们自己固步自封,却还试图拉别人一起当井底蛙。
五、用偏执思维否定进步
圈内常遇到这类"权威":你展示一件玉器上深浅不一的砣痕、层次分明的包浆,他非要坚持"纹饰不符合某图录标准"。还在用90年代的思维来否定现代更专业的收藏。
这种偏执狂式的否定,实则是维护自身话语权的精神暴力。更需警惕某些"老藏家、老专家",自己困在几十年前的鉴宝体系里,却嘲讽使用科学检测的藏友"走了歪路"。
他们的贬低从不基于学术探讨,只为巩固摇摇欲坠的权威幻觉。
在这个行业里,真正的尊重永远建立在专业对等之上。当遭遇上述五种情况时,不必辩解更无需讨好,像对待瑕疵品般果断断舍离。
毕竟,玩古玩的藏家最该明白:有些东西看似老旧,实则是该进废品堆的残次品,人际关系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