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老陈突然给我发了条消息:"兄好,我准备暂时退出收藏圈了。"
我愣了一下,问他怎么回事。他发来一张截图:余额80万,还有一张房车照片:"这几年攒的东西,全出了,准备买下这辆车,出去走走。"
我有点震惊,还有点羡慕。不是因为这80万,而是因为他真敢这么干。多少人嘴上说着"厌倦了",可还是每天泡在市场里,跟贩子斗智斗勇,跟藏友互相试探。可老陈不一样,他说走就走,毫不拖泥带水。
房车旅游 图源网络
"玩收藏这几年,钱没少花,人也累。"过几天他再次发语音时,背景音已经是高速路上的风声:"整天琢磨真假、价格、捡漏,都快忘了当初为什么喜欢这玩意儿。"
老陈玩收藏的时间不长,也就五六年。银元、古钱、瓷器、印章,他都玩过。有在专业平台买的,也有在市场里淘的。
"这行当,表面光鲜,背地里全是算计。"他苦笑着回忆:"银元圈比股市还刺激,今天暴涨明天暴跌,有人一夜暴富,有人血本无归。"
最让他心累的不是钱,而是人。
嘉庆·粉彩八宝纹碗
"你永远不知道网络对面坐的是行家还是骗子。"有一次,一个老藏家拿了一枚"稀世珍品"银元找他,信誓旦旦说是"祖传的"。
老陈上手一看,包浆浮、字体软,典型的现代仿品。他婉拒后,对方立马翻脸,骂他"瞎了狗眼不识货"。
还有一次,他在某小拍卖行看中一件"乾隆珐琅彩",证书齐全,结果拿回家用放大镜细看,釉色刺眼,画工呆板,明显是后仿。去找拍卖行理论,对方轻飘飘一句"艺术品鉴赏见仁见智",就把他打发了。
"收藏不该是这样的。"他叹了口气:"本来是想玩点有文化的东西,结果搞得满身铜臭味。"
老江南
决定退出后,老陈开始处理藏品。银元最好卖,30多枚PCGS和公博评级的,最贵的是一枚P盒AU分数的老江南,卖了将近9万。剩下的大头、江南甲辰、船洋、宣三北洋等,加起来30多万。
"都说评级币是智商税,可市场就认这个。"他自嘲地笑:"P盒的比裸币贵几倍甚至十倍以上,哪怕东西一模一样。"
瓷器里,嘉庆年的香炉和粉彩八宝碗是在拍卖行买的,带发票,一共卖了十几万。寿山石印章出了好几万,剩下的铜镜、民窑瓷、古钱不少散件也凑了十来万。
铜炉底款:嘉庆十八年仲春凤山知县吴性诚凤仪书院
"算总账,没亏,但也没赚多少。"他耸耸肩:"就当交学费了。"钱一到手,他立马买了辆房车,取名"藏途号"。
并表明"暂时不藏古董了,改藏风景。"出发第一天,老陈就杀到了南京博物院,以前他来这儿是为了学眼力,现在纯粹是欣赏。
"以前看瓷器,满脑子都是这釉色对不对、这底足老不老,现在终于能好好看纹饰了。"他站在明洪武釉里红前,拍了张照发给我:"这东西要是在市场上出现,得抢破头,可在这儿,它就是件艺术品。"
南京博物院藏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离开南京,他沿着长江一路前行。在景德镇,他逛了古窑遗址,亲手拉了个歪歪扭扭的陶坯;在西安,他站在大唐西市遗址前,想象千年前这里商贾云集的盛况。
下一步还准备去敦煌,他想在莫高窟前守一夜,看月光洒在壁画上,要在恍惚间能听见千年前的凿刻声。
"以前总想着捡漏,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漏'不是便宜货,而是这些风景。"
路上,老陈时不时会刷收藏群,看朋友圈里的"江湖动态"。
大唐西市
"说来好笑。"他一边煮咖啡一边跟我视频:"都在说评级币不能买,但最好卖的仍然是评级币;都在说拍卖行暗箱操作,可带拍卖行发票的东西就是抢手;都在说文物商店也有假货,但'文物商店旧藏'五个字就能让价格翻倍。"
“我忽然明白了这行当的真相!”他的神态很放松:“大多数人根本不懂,他们只认标签。”
P盒的银元比裸币贵?因为普通人看不懂包浆,只认分数;拍卖行的瓷器溢价高?因为买家懒得学鉴定,只信牌子;文物商店的东西好卖?因为官方背书比任何专家的话都管用。
真正的玩家永远是少数,剩下的,要么是韭菜,要么是镰刀!
寿山石等印章
“以前总想着升值、捡漏,现在才明白,收藏的终极意义,不是占有,而是欣赏。”他最后给我发了张照片,房车停在一个大湖边,夕阳把湖水染成金色。
车窗上贴着那些藏品的旧照片,底下写着一行字:"曾经为它痴迷,如今为祖国大好山河沉醉。"
老陈的故事让我想起那句话:"物无贵贱,心有高低"。或许真正的收藏,不在于囤积多少珍宝,而在于能否在岁月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热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