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

青山埋忠骨,清明寄哀思。今年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和殉国8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走近抗战历史,一把口琴、一盘石磨、一棵消息树……时代的尘埃在静默中保存着“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抗联历史、讲述着“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的革命精神、矗立着白山黑水间不朽的革命丰碑。清明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推出特别策划《清明寄哀思 英魂共缅怀》,今天播出《深夜磨荞麦 拳拳报国心》。


杨靖宇烈士陵园中展出着一方磨盘,记录着抗联战士们孤立无援给养断绝的艰苦奋斗历史,也承载着杨靖宇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

一圈转给养 十圈转军心

1936年,日本侵略者加紧对东北抗联的封锁,企图用隔断军民联系的办法,迫使抗联部队得不到正常的粮食供应。由此,东北抗日斗争进入了更加艰苦的时期。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抗联将士绞尽脑汁想出了打猎、采野菜、磨荞麦等办法以度时艰。

秋天的一个深夜,杨靖宇在认真学习毛主席的重要论述。这时,隔壁传来一阵阵磨盘滚动声,杨靖宇吹灭了油灯,朝隔壁的简易磨坊走去。只见一个小战士正专心致志地推磨,其余的几个,畚麦的畚麦,装磨的装磨,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杨靖宇捋起衣袖就想去接替推磨的战士。可战士们知道,杨司令操劳了一天,晚上又半宿没睡,劝说他赶紧回去休息。杨靖宇听了战士们的话内心十分感动,但他告诉战士们,既然大家都要吃饭,就都该付出劳动,谁也不能例外。说完,他走到磨边,夺过磨柄就推,同志们说什么都劝不住。杨靖宇一面推磨一面讲述毛主席在井冈山上与红军一起参加劳动的故事。“毛主席都这样做,我又怎么可以特殊呢?”,杨靖宇说。他还告诉战士们,打仗就像推磨,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靠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


为了让战士们在第二天都能吃上荞麦馒头,杨靖宇一圈又一圈地推着。同志们几次要求替换他,他坚决不让,推了一个多小时才停下来休息。而当杨靖宇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磨坊时,已是深夜两点多。

以身作则的“磨盘”转动到最后一刻

像这样发生在杨靖宇身上的故事还有很多。杨靖宇在部队中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他要求干部战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着全体战士。


在人生的最后一天,杨靖宇仍然恪守着铁的纪律。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一人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遇到4个上山打柴的农民,此时的他饥饿与伤病交加,已经五天五夜没吃一粒粮食,脚上的棉鞋也已经烂成一团,即便这样,他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身上的钱让农民帮忙买些食物和棉鞋。由于叛徒告密,杨靖宇没能等到给养就被敌人包围,激战20分钟后,他胸部中弹,壮烈殉国,将以身作则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杨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