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找太公、机器狗运烧猪……每到清明,“华南F3”(广东、广西、海南)祭祖大戏便准时上演,成为一场融合自然挑战与文化传承的独特盛宴。由于地理地形原因,跋山涉水去祭扫成了常有的事情,有的扫墓路线堪比户外探险。面对年复一年的“荒野求生”,“华南F3”的后辈开始玩转科技:卫星地图标注祖坟坐标、割草机开辟山路、无人机吊运祭品,这些现代工具与罗盘定位、砍竹搭桥等传统方式形成奇妙碰撞。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动用无人机、机器狗等现代科技有取巧偷懒之嫌,显得不够有诚意。但稍加琢磨不难发现,其实并非如此。太公等祖辈的墓之所以难寻,与生态恢复有关:祖辈的墓一般都位于山水佳处,过去可能人迹常至,但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优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大山,不再需要进山从事砍柴等生产活动,道路被荆棘等占据也就自然而然了,这就加大了扫墓的难度。动用无人机等,不过是一种与时俱进之举罢了。
其他可作如是观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供品不再只是香烛、纸钱、水果、鲜花等老款式,还有奶茶、可乐、炸鸡、汉堡等新世代喜欢的美食和饮品。一些后人走完祭拜仪式,便依山傍水就地露营来个野餐……到底该怎样看待祭祖过程中的这些变化呢?
毋庸置疑,当年青一代用卫星地图标注祖坟坐标、用割草机开辟祭扫道路时,他们手中的罗盘依然指向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文化内核。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太公们当年披荆斩棘开拓岭南,如今我们跋山涉水祭拜祖先,这本身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这么来看,那些看似“叛逆”的创新,如供奉奶茶、汉堡等现代食品,实则是将祖先视为可以分享生活趣事的家人。当后辈在祭拜后席地野餐,向先人诉说家长里短时,他们仿佛仍在参与家族的生活叙事。这种不拘泥于形式、重在心意相通的态度,恰恰印证了“祭如在”的传统智慧——重要的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内在内心;重要的不是祭品是否贵重,而是心存敬意的真诚。
所谓“祭如在”,指的是在进行祭祀活动时,要抱持着一种仿佛祖先仍然在世、就在我们面前的态度。“祭”是纪念祖先的仪式,“在”则表达了生存、健在的含义,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无论无人机、机器狗等新工具的运用,还是汉堡、奶茶等新供品的出现,应该都是太公们所乐于见到的——大抵上没有哪一位长辈,会不愿意看到后辈祭祖更加轻松自如,不乐意看到后辈同自己分享美食与趣事。
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而是因为行祭礼的人需要表达心意。”当年轻人用科技手段完成祭祖仪式时,他们延续的正是这种“心意重于形式”的文化本质。更为关键的是,在参与祭祖的过程中,后辈们天然会激发起对于“我从哪里来的”探究,毕竟这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之一。
清明时节,那些掠过祖先长眠山岗的无人机、穿梭于山林间的机器狗、闪烁在祠堂中的电子烛火,其实都在诉说:工具会迭代,山河会变迁,但中国人“敬天法祖”的文化基因永远鲜活,我们不会忘掉祖宗和根本。 □ 墨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