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1月,芝加哥一家灯泡厂里,Rose Lee成为肿瘤放射治疗的先驱——医生首次用X射线靶向照射她左侧乳房的恶性肿瘤,标志着放疗时代的开启。
从早期X射线的尝试到镭疗法的突破,再到质子束精准打击肿瘤,放射治疗历经百年迭代。进入新千年,分子级靶向药物的问世彻底改写规则:载药分子如同"生物导弹",将辐射精准投递至癌细胞,开辟出前列腺癌等难治癌症的新疗法。
这一领域正经历爆炸式增长。2024年6月,阿斯利康以24亿美元收购Fusion Pharmaceuticals,成为继BMS、礼来、诺华之后最新押注放射性药物的重磅玩家。行业热潮背后,是科学家们对"范式革命"的共识——通过粒子物理与生物技术的融合,癌症治疗正从粗放放疗迈向分子级手术刀时代。
高进入壁垒
核药产业作为高精尖医疗领域,其产业链呈现"上游核素制备—中游药物研发—下游临床应用"的三级结构,各环节均构筑起严密的专业壁垒。
产业链上游聚焦放射性核素生产。目前全球90%医用同位素依赖核反应堆辐照,我国虽拥有5座研究堆和秦山核电重水堆,但缺乏商用专用生产堆,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加拿大、荷兰等国进口。2024年中核高通锗镓发生器投产,2027年夹江产业园专用堆投用,标志着我国核素自主供应体系初现雏形。
中游研发生产环节技术密集。需攻克核反应堆/回旋加速器设备、核素分离纯化、发生器制造、GMP级生产四大技术难关。以镥-177核药为例,其6.65天半衰期要求从生产到用药须在120小时内完成,涉及冷链运输(30℃以下)、电离辐射防护等复杂管理。我国亟需建立覆盖全国的三级核药房网络,实现"生产-配送-使用"无缝衔接。
下游临床应用面临双重壁垒。监管层面需获取辐射安全许可、GMP认证等5项资质,2023年全国仅991家机构具备放射性药物使用资质。应用层面存在"防护过度"悖论:部分地区为达到辐射防护标准,过度投入屏蔽设施导致核医学科建设成本激增,间接推高诊疗费用。这种"安全恐惧"导致核医学认知普及滞后,需通过科普宣传破除发展桎梏。
产业生态层面,核药领域呈现"高集中度+重资产"特性。诺华、BMS等跨国药企通过并购构建技术护城河,新创企业面临临床试验周期长、医院准入门槛高等挑战。我国需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立区域性核医学中心,通过标准化流程降低新药入院成本。
当前国内核药市场呈现"供需错配"特征: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精准诊疗需求激增,但自主供应体系尚未完善。随着夹江产业园投产、中核集团技术突破,预计2025年后将实现钼-99、镥-177等核心同位素自主供应。政策端,《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已明确将核药纳入医保谈判目录,有望加速市场扩容。未来,打破设备垄断、优化运输网络、建立分级诊疗标准,将成为我国核药产业突破壁垒的关键路径。
国产替代如何卡位核药黄金期
全球核药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300亿美元大关。在这片精准医疗的新蓝海中,中国药企正以国产替代为利刃,加速切入全球竞争主航道。远大医药、东诚药业、中国同辐三大龙头的差异化突围路径,勾勒出中国核药产业崛起的清晰脉络。
远大医药以"自研+并购"双轮驱动,其钇90Y微球注射液已覆盖全国50家三甲医院,肝癌治疗领域的深度布局形成护城河。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通过收购Telix引入6款RDC药物,其中前列腺癌诊断产品TLX591-CDx已进入临床阶段,自研管线占比提升至50%。这种"引进-吸收-创新"模式,正在重塑中国核药的技术竞争力。东诚药业虽受原料药业务拖累,但其177Lu-DOTATATE等肿瘤治疗药物进入放量期,全产业链整合优势开始显现。
中国同辐依托中核集团资源,建成国内首条无载体镥-177生产线,使核素成本骤降30%,直接打破进口依赖。这种从原料端到制剂端的垂直整合,不仅夯实了供应链安全,更让国产核药具备价格竞争优势。其海外市场破局同样犀利,接连中标埃及、印尼政府集采项目,预示着"中国方案"正在国际舞台打开缺口。
谁将掌握下一代核药话语权?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作为核药领域新贵,正在复制ADC药物的传奇。通过将放射性核素与靶向配体结合,RDC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兼具诊疗一体化优势。科伦博泰等企业的快速跟进,表明中国药企已敏锐捕捉这一风口。未来谁能率先完成α核素(如锕225Ac)技术转化,谁将掌握下一代核药话语权。
技术迭代、全球化突破、政策协同构成制胜三角。技术端,诺华的AAA817等α核素药物预计2027年上市,中国企业需加速布局;全球化方面,远大医药计划每年提交1款FDA申请,东诚药业推进中美双报,中国同辐海外收入占比已超7%;政策维度,我国核医学科覆盖率不足40%,未来5年基建高峰将催生巨大需求,物流网络和供应链能力将成为核心壁垒。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本质是一场产业链自主创新的竞速赛。从核素生产到靶向递送,从海外认证到政策协同,中国核药产业正通过全链条升级,在千亿蓝海中锻造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当国产替代从口号变为现实,中国药企或将改写全球核药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