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正在盯上年轻人,而大部分患者并不自知。

中国疾控中心在4月3日发布的科普文章中援引数据称,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显示,我国中青年高血压人群,约七成以上患者不知晓自身的高血压状况,控制率更是不足10%。长期以来,公众对中青年高血压的关注明显不足。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在此前国家卫健委的发布会上,专家表示,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患者的调查中,首次发病的年龄有下降趋势。

在社交媒体上,一位96年女生分享她被诊断为脑中风的经历;另一位40岁的男性在运动后突发心梗被送到心脏重症监护室(CCU)。而这些患者平时自认为健康人。

根据2023年《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群中,20至39岁的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为44.3%,其中20岁至29岁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达15.3%。在这些年轻患者当中,64.4%的人未接受过医学治疗。

以高血压为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老年患者相比,中青年患者的高血压持续时间短,靶器官损害较少,短期(5-10年)心血管风险相对较低。对于高血压,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规范管理,才能降低未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称,由于中青年高血压多呈“隐匿性”,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加之患者发病初期往往对高血压危害认识不足、对用药有顾虑,导致中青年高血压人群知晓、治疗、控制率低下的问题尤为突出。

专家表示,如平时经常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是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征兆,是身体挣扎着发出的预警信号,应引起重视。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主任张毅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针对中青年的心血管疾病,应注重日常检查,并推动“心血管1.5级预防理念”,对早期心血管器官损伤的全面筛查和干预。

据介绍,心血管一级预防是指在心血管病事件发生之前,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措施延缓或避免临床事件发生;心血管二级预防是指针对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病事件的患者,为了预防心血管病的复发和降低死亡率所采取的措施;心血管1.5级预防,则是介于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之间的预防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出现心血管早期器官损伤,但尚未进展至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健康生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