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十九中的春樱树下,周强校长常驻足凝望那些被风拂过的粉白色花瓣。这所始建于1956年的老校,曾以“严”字铸就辉煌,却在时代更迭中陷入困局:全寄宿制新校区的区位困境如同无形的玻璃罩,青年教师占比高的结构性焦虑暗流涌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的育人模式亟待重构。当多数教育者选择以更精密的制度丈量成长,周强却俯身捡起那些被遗忘的碎片——一个颤抖的拥抱、一场突如其来的雪仗、一次星空下的音乐节一一将它们打磨成教育的诗行。
“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是每个灵魂的私人订制。”周强校长带着教师修剪知识的枝叶,也修剪少年心底的荒芜;用粉笔拆解公式的密码,也用臂弯丈量成长的足迹。当教育选择在算法时代保持“迟钝”,当制度钢骨被注入人文温度,我们得以窥见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一场关于教育温度的温柔革命,正随着四月的春暖花开悄然生长。
“黄油小熊”的拥抱哲学
用柔软力量化解成长焦虑
去年五月,一张定格着“黄油小熊”与少年相拥的照片风靡家长朋友圈。顶着密不透风玩偶服的周强张开双臂,与数百名学生完成“最长久的拥抱”。“当时有个孩子把脸埋在绒毛里哭了起来。”周强至今记得那个颤抖的拥抱。而这,恰是这位“最帅校长”育人哲学的生动切片:在距离高考仅剩百日的倒计时里,他选择以童话般的拥抱对抗焦虑,用柔软化解青春的兵荒马乱。
在学生的成长图谱上,周强像是个浪漫的实践家。他会在高考前夕把操场变成星空下的音乐节,用烟花照亮少年眼里的星辰;当大雪覆盖操场,他临时调整课程,被雪球追得满场跑时笑得像个孩子;春暖花开时,他穿着潇洒机车服带队春游,转身又在烘焙课上系着围裙当起“首席助教”。“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最敏感、最需要陪伴的年纪。”在全寄宿制校园里,周强的记事本记满学生“小心愿”:持续优化的“电子智能学生证”既避免了手机对学业的影响,又保留着亲子沟通的温暖通道;经研判实施的“周六早自习推迟半小时”,让离家求学的孩子们多感受一份家的温度。
这种双向滋养的生态,在教师团队中也催生出惊人的化学反应。为化解青年教师“站稳讲台”的焦虑,他量身定制的“成长护照”细分出专业发展节点;当班主任节的学生手写信让硬汉教师泪洒当场,当教职工子女冬令营解决着“带娃备课”的燃眉之急,那些曾被认作“分外之事”的关怀,正转化成课堂上的激情与创意。周强常说的“教师是教育的火种”,在此刻显现出深层逻辑:唯有被温暖过的灵魂,才具备点燃他人的能量。
“学生喜欢做的事,我都愿意尝试;老师们的需求,我也想尽办法满足。”在标准化考核与个性化成长之间,在传统严谨与现代温度之间,周强始终相信教育最美的模样,是让每个清晨走向教室的脚步都带着期待,让每盏深夜亮着的台灯都照见梦想。正如同学校每一位老师办公桌前摆的那盆蝴蝶兰,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疾风骤雨的催逼,而是用温暖守护成长节律,让生命在爱与信任中走向丰盈。
灯火长明的备课笔记
以实干精神淬炼教育初心
自执掌青岛十九中以来,周强始终将校训“实干”二字镌刻为治校的灵魂密码。在这所承载着七十年沧桑积淀的老校里,他以“办学就是办文化”的深邃思考,将“一实抵百虚”的准则化作丈量教育品质的标尺,在课程建设、校园生态、管理制度等维度构建起独特的实干坐标系。他常说:“教育长征没有捷径,从理念的‘实干’到成果的‘干实’,需要一代代教育者用脚步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好。”这种哲学思考折射出的,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真正的教育变革永远生长在实践的土壤中。
在周强看来,实干精神是穿透教育迷雾的灯塔。他带领团队构建起“先行课堂”教研体系,每一章节内容,由任课老师上“先行课”,再进行教研反复推敲。经过碰撞、实践、反思,固化为经验和模式。这种创新不是虚空的概念堆砌,而是源于对教学现场的深度耕耘:走廊里时常可见校长疾步穿行于不同学科“先行课”的身影,办公室里深夜不熄的灯火映照着教师研讨的身影,备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载着思维的轨迹。周强常引《荀子》所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正是这种将教育理想扎根于教学常规的定力,让十九中的课堂始终涌动着思维跃动的智慧。
实干精神在教师群体中激发出璀璨星火:教师早晚自习驻班答疑;晚上办公室灯火通明,各学科教师自发组成研讨小组切磋教学;办公桌上摞满的备课笔记,无数个晨昏更迭中,“陪伴教育”成为校园内永不缺席的风景。在周强看来,这种陪伴不是简单的时空叠加,而是用生命能量点燃生命成长的薪火。当各级教学比赛的金牌与高考捷报交相辉映时,人们看到的是教育者将滚烫热血化作润物无声的智慧,是用青春丈量教育理想的动人诗篇。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需要几代人接力的马拉松。”正是这种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治校智慧,让十九中在近年高考中持续突破,将“实干精神”转化为沉甸甸的育人答卷。
师生共舞的成长密码
在彼此照亮中遇见未来
在青岛十九中的校园里,学生与教师的成长如同双翼共振,每一寸阳光都倾注着对“人”的完整塑造。周强坚信,“教育不是给空杯子灌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他将这份信念熔铸于办学实践的经纬之中,构建起师生共生共长的生态场域。
面对“分数与素质能否兼得”的普遍焦虑,周强给出了清晰答案:“考试本应是成长路上的检测仪,不该变成教育的终点站。”他带领教师重构课程体系,构建起“基础+拓展+探究”三级课程:国家课程通过STEAM理念改造焕发新活力,百余门选修课满足个性发展,项目式学习驱动深度探究。课堂上推行的“学习伙伴制”让不同层次学生结对互学,“小先生学习法”则让优秀学生担任“小老师”,这些创新使“自主、合作、探究”真正落地。
站在教育改革的关键节点,周强心中的教育图景愈发清晰:“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年轻生命在寻找自我时,获得照亮世界的力量。”他倡导构建的“未来智慧生长共同体”,正在培育这样一群新时代青年——他们既有深耕专业的执着,又具跨域迁移的视野,更保持着向上生长的蓬勃势能。
教师队伍的建设被周强视为“最深沉的教育投资”。他将师德锻造与专业成长视为教师发展的“双螺旋”,以三年“强组建设”积蓄的势能,构建起“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双向循环的生态体系。面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命题,周强以“铸师魂”为先手棋。他创新师德涵养机制,通过师德建设月、标杆评选,将抽象师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身边榜样,把“尊重老师、热爱学生”作为校园生活的一条准则,淡化说教色彩,让师生互动的真实场景成为最生动的德育课堂。在专业成长维度,他用“小菁英”培养计划让有潜力的青年教师组成攻坚战队;18个“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坊”的设立,更是制造出“群马竞驰”的生动局面。数据印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青岛市“一师一优课”比赛中,学校共获评6组优课;在青岛市普通高中命题大赛中,学校个人及团队共获奖18项;两项比赛获奖数量均位列局属学校第二名。值得注意的是,8位“菁英教师”的诞生和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认证,标志着青年教师正在完成从“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蜕变。“教师发展不是百米冲刺,而是终身马拉松。”在周强的蓝图中,那些获奖证书终将泛黄,而教师眼中不灭的教育之光,才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学生与教师的成长,在这里从来不是孤立的两条轨道,当青年教师在工作坊中打磨教学艺术时,他们的蜕变正悄然影响着课堂的生态;当学子在四色教育的浸润中拔节生长,他们的活力又反哺着教师的教育信念。这种双向滋养的格局,恰如周强所期待的“教育突破本质是人的突破”。
青岛十九中的突围之路,为焦虑的教育时代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这里没有非此即彼的功利取舍,有的是红色家国情怀与蓝色创新基因的共生,是绿色生态自觉与金色人格底色的交融,更是教师发展“马拉松”与学生成长“节拍器”的同频共振。当教育选择与生命同频,当制度甘愿为温度让渡空间,当毕业生带着完整的精神图谱走向世界,这所老校的年轮里,已悄然镌刻下超越时代的密码——真正的教育革新,永远始于对“人”的虔诚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