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位网友分享自己校招入职鹅厂的笔记。她北大硕士,这么优秀的学历背景,用她的话说也是准备了好久才通过鹅厂面试的,知道结果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这让我不禁感慨,自己这种“学渣”当年入职鹅厂感觉好简单,而且还不是第一就业选择,别的公司不要我了,我才去的。





当年,以我的学历和专业,估计现在连鹅厂的初步机筛都很难通过。毕业时,我身边的同学大多首选去媒体或电视台,入职互联网大厂的不多。当年鹅厂的校招面试流程也很简单,一共三轮,问题都很轻松。

第一轮是专业面试,面试官要求我们回答三个最近看过的新闻,找出一个印象最深的进行解读。为什么这篇新闻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然后问在实习过程中做过的专题策划,哪一个最让你满意,并进行说明。这些对于我这个新闻专业和有过实习经验的人来说,回答起来毫无压力。

第二轮是+1Leader面试,主要问了我在电视台实习中所在的部门和具体的工作,以及对当前线上新闻媒体的发展和看法,重点解释下社交传播。整体气氛轻松活跃,以互相讨论为主。

第三轮是HR面试,几乎就是在闲聊。为我住在哪里,习惯不习惯北方的生活环境,有没有在北京的长久打算。临近结束,让对自己做个总结评价。

面试结束后,三天左右收到Offer,通知办理入职手续。

那会儿收到的offer写的是月薪,而不是现在的“年薪包”。当时估计还没有年包的说法,只看到每月税前工资是6500元,除此以外还有1250元的租房补贴,实际到手5000多元。当时也没觉得钱少,主要是第一份正式工作,实习期一个月只有1800多元,现在有5000多元可拿,还是挺高兴的。只不过对比现在鹅厂给应届生动不动2、30万的年包,我当时薪资属实是“白菜价”了。



当年那会儿我日常花销也少,鹅厂提供早饭和晚饭,午饭平常和饭搭子同事去外面吃,12、13元价位居多,偶尔也点份外卖,不超过15元。周末也是窝在半地下室的出租屋里,一天吃饭不超过20元。那段时间正好减肥,严格控制饮食,早上5元,中午10元,晚上5元。

过了大半年后,也领了大半年的工资,手里有点钱想着要换房,因为住地下室空气实在不好。于是自己联系中介找了一间合租的房子,每月租金1400元。只不过虽然是单独的小屋,但是房间是隔断的,一个三室一厅硬生生住了7个人。大家天天排队上卫生间,洗澡也是如此。

现在想起来,当时的生活条件确实很艰苦。但那会儿我真没觉得有多苦,每天上下班朝气蓬勃。带我的导师人蛮好的,分配的项目给了我很大自主权,特别锻炼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同事之间关系很好,周末会聚在一起逛街,吃饭。那段时间我甚至喜欢上了上班。

现在我已经不在鹅厂,但还在互联网大厂。对比当年的生活条件,现在好太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房子、车子,薪资翻了好几倍。但再也找不回当初的工作氛围了,领导PUA,同事作秀、工作内卷......,这些加在一起,让我感到身心疲惫。

作者:佚名。编辑:思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