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毕业时,你面前会有1222万人和你抢饭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人社部王部长3月份给出的数字,2025年应届生1222万人。多方预测显示,2026年或飙升到1300万。更扎心的是,这多出来的几十万人,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考研二战失败者+留学归国党+上届未就业毕业生”组成的就业求职联盟。


近日刷到一个帖子,直接给我干破防了。一个25届本科生,在某私募基金实习了半年,业绩全组前三,结果父母天天打电话逼他辞职考公或二战考研,理由是“私募不稳定”。小伙子临走前红着眼说:“我可能再也没机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了。”

评论区有人一针见血:“普通家庭的孩子,读个普通研究生,最后和1500万人卷月薪5000的岗位,图啥?”


普通研究生的“性价比陷阱”

教育部2022年数据显示,双非院校(非985/211)的研究生占比超过60%,但他们的就业质量却和学历严重倒挂。

一是薪资打骨折:据BOSS直聘《2023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双非硕士平均起薪6487元,仅比本科生高18%,而985硕士起薪是本科生的2.3倍。二是岗位下沉:某二本师范院校研究生自曝,全班35人,21人考编失败后去教培机构当辅导老师,“和本科生干一样的活,工资多500块,但人家比你年轻3岁”。

假设你26岁硕士毕业,同龄本科生的职场进度条可能是“主管→经理”,而你却要从“实习生”重启。某制造业HR直言:“我们宁可要3年经验的本科生,也不要零经验的双非硕士。”


去考公考编?那是是一场胜率低于5%的赌博。父母们总说“考上编就稳了”,但没人告诉你: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00万,平均77人抢一个岗位,西藏邮政局一个科员岗,2万人挤破头。全职备考的隐形代价:一位三战失败的考生算过账:3年备考花费(资料班+生活费)超15万,相当于“赔了一套县城房子的首付”。

匿名用户的知乎高赞回答更扎心:“如果你不是名校出身,考公考编就是在用你的短板,和全国最会考试的人拼长板。”


谁在制造“学历难民”?

一是父母的“体制执念”。70后父母对“稳定”的执念,本质是用上世纪的经验解今天的题。他们经历过国企下岗潮,认为“体制外=随时失业”;他们享受过高考红利,坚信“学历=阶层跃迁”。

但现实是:体制内也在卷,浙江某街道办录取名单清一色北大复旦硕士;学历贬值,20年前大专生能进的银行,现在需要QS100硕士。


二是高校的“就业矛盾转移术”。高校拼命扩招硕士点的真相是什么?缓兵之计:把就业压力往后挪3年,“只要学生在读,就不算失业”;生意经:一名双非院校教授透露:“我们专业硕士学费每年2万8,导师带10个学生,学院一年躺赚200万。”

结果就是:“教授收获了论文,学校收获了经费,而你收获了3年职业空窗期。”


既然困局已成,踩坑的大学生怎么自救?

普通人读研的“安全守则”。戒断名校情结,如果只能考上二本硕士,果断放弃;优先就业导向,文科生慎读研(法学、文学等专业就业率持续垫底),理工科紧盯导师资源(能否推荐进研究所/企业);实习保命,研一暑假前拿不到大厂实习offer,立刻退学止损。


抄近道打法。用“技能杠杆”撬开蓝海市场。

案例一:某双非硕士退学后自学AI绘图,在抖音接商单,月入3倍当地社平工资:“客户只关心作品能不能刷屏,没人问我哪个学校毕业。”

案例二:95后二本女生专攻“适老化改造”赛道,帮老人设计智能家居,年入百万:“老龄化+乡村振兴政策红利,比考编香多了。”

案例三:评论区不少网友建议,先找个工作再考虑是否读研,还有不愿调剂直接工作的。



记住:新能源、跨境电商、养老产业,正在爆发“学历歧视豁免权”;英语六级、Python、短视频剪辑,这些硬技能比硕士文凭值钱。


扔掉学历剧本,人生才有野路子。“当你发现路越走越窄时,与其硬挤,不如掀桌重来。这个时代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体制,也不是学历,而是你随时离开平台还能活的手艺。”

(数据来源:人社部相关统计公报、BOSS直聘《2023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国家公务员局2024年招考公告、部分机构预测数据等)

温馨提示:本文只是务实建议,不是宣传“读书无用论”,也不提倡“学历决定论”,欢迎讨论,不要骂战!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