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北京红砖美术馆“静寂之空”展览现场,抬头看着铺天盖地的红线装置,53岁的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感叹,这是她人生中“最好的一次展览”。
盐田千春个子娇小,声音轻柔,与她庞大的装置形成鲜明反差。当人们步入她的展览现场,总会被那些从地面连接到天花板的细线所震惊。这些细密的线紧凑地交织在空中,像蛛网又像毛细血管,缠绕成巨大的网,喷薄而出一种令人迷惑的压迫感。
凭借彩色毛线、绳索和丝线创作的迷宫式装置作品,盐田千春在全球艺术市场备受瞩目。红线是她作品中的核心元素,象征着血液,也象征着生命本身。她用打结、缠绕的方式构建出一张巨型的“网”,既是充满希望的幻想——暗示地球上所有生命之间无形的联系,也是难以逾越的残酷障碍,迫使观众重新审视自己在空间中的行动方式。
2019年,她在日本东京森美术馆举办一场“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大展,吸引60万人次的观展热潮,此后一路巡展至中国台北、上海、深圳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等地。盐田千春的作品中有细微的伤感与蓬勃的生命力,这种互为反差的力量感得益于她本人的经历。她承受过胎死腹中与父亲辞世同步来临的悲痛,两度罹患癌症并接受数次化疗,因此她的作品总是关注不确定性,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流离失所,探寻记忆与无常、生与死之间的鸿沟。
“这次在红砖美术馆,我实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展览计划。比如把水带进展览现场,甚至把墙开了一个洞来做艺术装置。我还把一棵树种在一艘废弃的船里,让树从废弃中生长出来,孕育出生命。”盐田千春告诉第一财经,3月23日展览开幕当天,她小心翼翼爬上船,给树浇了水,“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在2022年展览《多重现实》的访谈中,她曾说:“当人们走进我的作品时,我希望他们能理解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谈论死亡就是在思考生命
1972年出生于大阪的盐田千春,像一个无国界的艺术流浪者。
1996年,她离开家乡大阪,到京都精华大学油画系就读。
“我一直想成为一名画家,但上大学后,我不再画画了,绘画对我而言失去了意义。”为解决这种迷茫,盐田千春在毕业后去了澳大利亚,在那里开始涉足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创作。后来,她搬到德国,师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丽贝卡·霍恩等多位行为艺术先锋,此后定居柏林。在近30年的艺术生涯中,盐田千春已在300多场个展、群展、双年展及其他活动中展示过自己的作品。
“离日本越远,我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就越清晰。在日本时,我不会过多思考自己。但在异国他乡,我能更清楚地审视自己,看到更多面的自我。”盐田千春说,一个漂泊在西方的她,想通过将画布上的线条延伸到空间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三维线条艺术,在空中“作画”。
在红砖美术馆昏暗的展厅里,七件巨大的衣裙缓缓旋转,倒影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得《多重现实》变成一场缺席了肉身的水池之舞。这件作品呼应她早期的创作,“我早期作品更多围绕‘第二层皮肤’展开。我认为衣服是人的第二层皮肤,我们所有的记忆都沉淀在衣物中,而空间就像第三层皮肤”。
她的许多作品都直面生死之间的界限。比如《与生命相连》(2021)中,50多张真人大小的病床向着天空延伸;在《彼岸》(2013)里,独立的门被黑色的网所环绕;2020年,当她开始接受卵巢癌化疗,创作了一系列细胞石版画。
“我们知道自己终将死去,但不可能每天都感受到死亡。然而,谈论死亡其实就是在思考生命,人类的一切存在都是在思考我们为何而活。实际上,我的作品更多关注的是当下,是此时此刻。这很复杂,因为我并不清楚死亡究竟是什么,但我想将它与生命联系起来。”盐田千春说,化疗是她离死亡最近的时刻,关于死亡的事想得越多,就越渴望活下去。
当癌症康复,病痛消失后,她不再想死亡,而是思考存在的意义,思考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并不害怕死亡。对我来说,生命和灵魂是不同的概念,生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灵魂则更加孤独。它与社会无关,而是与宇宙相连。灵魂关乎死后的永生”。
每一次展览都有新答案
“静寂之空”是盐田千春艺术生涯一次深度探索的展览,充分调度了在地材料:藏地古建门庭、北京的天然洞石、来自河北邢台朱庄水库的废弃木船、中式家具等,展览的每件作品都与红砖美术馆的建筑空间互为融合。
第一次来到红砖美术馆,她感受到的是“融合了东方园林的静谧禅意与西方建筑的秩序感”,这种东西方杂糅的气场与她的文化背景产生一种共鸣。
作品《通往静寂之门》,以藏传佛教一座古老的门庭建筑为主体,无数根红线穿越门庭,冲破墙壁,撕裂物理空间的边界,延伸辗转升至天际,不惜为此凿穿美术馆的墙壁。《时间的回响》中,三块洞石伫立,从岩石孔洞中冒出的黑线如波浪般在空间中翻涌,呼应着夜空与地球。沿着一条隐秘小径,进入作品《生根的记忆》现场,又是满目细长的红色绳子,仿佛一场温热的雨,废弃木船上生长着的一棵树,意味着“树从船中生”,表达物质的消亡恰是生命轮回的起点。《灰烬中的联系》,则以一堆烧焦的椅子诉说艺术家的观点:即使缺席,依然能被感知;即使毁灭,痕迹依然存留。
“她是一位坚韧的艺术家,患病的情况下也在全球举行了300多场不同类型的展览。我认为是巨大的空间场域的装置手法,形成了她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红砖美术馆馆长、策展人闫士杰说,他从2018年就开始与艺术家洽谈,历经5年的反复调整与碰撞,才策划出这样一场针对美术馆特殊场地创作大型个展。
盐田千春从来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我的每次展览都不一样,我想我就是不断举办展览,每一次展览都会让我找到新的答案”。
她将空间视为创作中的一切,每次都生长出不一样的大胆创新,“艺术装置不像在工作室里制作的普通物件,每一件艺术装置就像是一幅三维画作。我在空中作画,并将情感融入其中”。她把线条当作创作素材,红线就像身体内部的颜色,像血液的颜色,象征着连接;黑色深邃,如同宇宙或夜空,更抽象,又有点像绘画中的铅笔线条。
展览开放的空间与流动的气韵,形成一股“静寂”的特质,构建起充满冥想与哲思的场域空间。当人们站在巨型装置中,成为装置的一部分,感受自己如同昆虫置身蛛网中央,事实上,蜘蛛网本身就是囚禁和死亡的工具。
红砖美术馆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认为,当人们来到展览现场,身心沉浸于盐田千春的装置时,无需学术注解,便能感受其震撼力量,“艺术家的作品邀请我们穿越意识与梦境、记忆与现实、生与死、历史与当下的多重界限,获得一种直击心灵的体验,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与情感,也能由此被唤醒”。
(展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