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陆家嘴地铁站那两幅巨幅壁画吗?那是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以下简称伊贝尔)携手景德镇工匠为上海设计的最新作品,晨报曾经在陆家嘴地铁站现场采访过艺术家。

近日,这位法国艺术家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带来他的最新个人展览“从山谷中来”,并于4月2日和社会公众正式见面,现场还有绿色巨型“伊贝尔泰迪”,让我们跟着镜头去展览现场看看吧。

“从山谷中来”预热片

伊贝尔1961年出生于法国旺代省,早年学习数学,后就读于南特美术学院。他的创作生涯始于素描与绘画,并逐渐涉足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1997年,他荣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2018年荣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

自1990年首次成为驻地艺术家以来,伊贝尔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位艺术家参与了2019年在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以及2021年在上海PSA举办的“树,树”展览。2022年,他在卡地亚基金会举办了个展“山谷”。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立面,上海,2025年。©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这次,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举办伊贝尔的个人展览“从山谷中来”,将集中展示艺术家20世纪90年代至今创作的七十余件代表作,以及他为上海展览特别创作的新作品>


“伊贝尔泰迪”在林间。图片©吕克·波埃格利。

观众一踏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现场,“人”的存在感便扑面而来——众多作品中蕴含着隐喻。绿色充气的巨型“伊贝尔泰迪”(Ted Hyber,灵感来自“泰迪熊”的双关语),作为艺术家的自画像,傲然屹立于花园中央。

艺术家巧妙地将地面的裂缝转化为绘画的脉络,从巨像向四周延展。它矗立在这座昔日发电厂改造而成的美术馆中央,涌动着知识、思想与构想,滋润着整个空间。“伊贝尔英雄”们栖身于展览再现的林间空地,每个人都能在他们的姿态中找到共鸣。


《伊贝尔泰迪》在展览“从山谷中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5年。©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法布里斯·伊贝尔,《POF第 51号:伊贝尔泰迪(红色)》,1996/2022年,层压树脂。展览“从山谷中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5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伊贝尔走进中国瓷都景德镇,沉浸于瓷板绘画的世界。为此次合作全新创作的一批瓷板画,将在展览中首次亮相。


法布里斯·伊贝尔在景德镇为上海地铁陆家嘴站创作瓷板绘画,2024年。©法布里斯·伊贝尔。

展览中,40余幅画作及创作于中国瓷都景德镇的瓷板绘画置于带轮支架上,宛如学校黑板。伊贝尔邀观众落座,阅读、学习,探问他构筑的智趣世界:自然、宇宙、数学、建筑与诗歌。展览由此化为一所新形态学校,观者成为学子,面对敞开的无限可能。

从展览到学校,伊贝尔说:“我一直认为我的画布就像教室的黑板,在那里,我们向教师和研究者学习如何解构知识。我的黑板呈现了课本以外的世界,既有可能的世界,也有虚幻的空中楼阁。在此次展览中,我选择在这个理想化的学校中安放我的作品,用它们取代黑板。”

伊贝尔将展览“从山谷中来”构想为一所独特的学校,分享山谷孕育的别样学习之道。他以绘画为起点,展现多元的学习路径,作品旁的短片则用以揭示创作的心路历程。


法布里斯·伊贝尔于“山谷”中。图片©米夏埃尔·于阿尔。
法布里斯·伊贝尔,《森林再造》,2022年,炭笔、色粉笔、油画颜料、画布。展览“从山谷中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5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若“从山谷中来”是一片森林,它也是一所学校。每周的“山谷课堂”、“山谷实验室”与“神经漫游”慢观看等公教活动,向所有观众开放,带来伊贝尔艺术与知识的多维体验。

据悉,一系列由伊贝尔作品中涉及领域的专家主讲的讲座,将为公众提供丰富机会,使他们能够对照伊贝尔在画布上提出的假设,审视这些专家的专业见解。通过汇聚哲学家、建筑师、数学家、神经科学家、医学人类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以及致力于可持续农业、本地植物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实践者,“从山谷中来”孕育出多元化的知识形式,充分体现了伊贝尔艺术实践的广泛性。

法布里斯·伊贝尔“从山谷中来”:展览时间为2025年4月2日至6月29日,展览地点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展览正价票为60元,展览半价票为30元(学生与教师)。
展览“从山谷中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5年。©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