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谷,充满了几何美


无问西东

醴陵,彻底出圈了。捡瓷器,全城免费吃炒粉……全国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开始重新打量这座湘东的宝藏小城。

即使你没有去过醴陵,也一定在某个地方“遇见”过它。星巴克的咖啡杯,茅台、五粮液等名酒的酒瓶,绽放的烟花……都有可能来自这座湘东小城。


瓷城烟火秀

有人说醴陵是微缩版的长沙,“六分山丘两分岗,半分平原半分水”,亦是一座山水洲城。八分山岗中可塑性、耐火性强的高岭土,像极了执着而坚韧的醴陵人。

陶瓷史上,醴陵更多的时间属于陶瓷制造的配角。配角的逆袭,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耐心等待。当岳州窑、长沙窑、衡阳窑被历史的尘埃掩埋,醴陵的窑火却从未熄灭。千年醴陵窑,大器晚成,釉下五彩出世,一骑绝尘,站在世界制瓷技艺的顶端。它在中国瓷器被欧洲碾压百年后,完成了绝地反杀。


陶瓷是醴陵的圆润与坚韧,烟花,则是醴陵的多姿与绚烂。是的,醴陵是花炮的发源地,亦是花炮之都,这常常被人们忽略。

在中国电力工业的宏大版图上,醴陵电瓷如同无数精密“关节”,以瓷为骨,以火为魂,支撑起跨越山河的电网动脉。

它亦是职业服装之都,用庄重,予劳动者以尊严。

在美食江湖里,产粮大县醴陵,也是那束不一样的烟火。在流派众多的湖南米粉中,醴陵炒粉,清爽中夹一丝甘甜,从不争艳,却塑造了醴陵独有的味道。炒粉挣脱了汤的束缚,小炒却总与汤相随,醴陵带汤小炒,汤汁浓郁,随性、家常。

醴陵日用瓷产量占全国的14.3%、世界的10.8%,电瓷产量占全国的51%、世界的30%,炻瓷产量占全国的60%、世界的30.2%。醴陵烟花远销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占全球的1/10,船湾镇职业服装占全国15%左右的市场份额……106万人,完成了近千亿的GDP,托起醴陵中国百强县第32位的高度。

这,就是醴陵。这座湘东雄城,执着却从不守旧,深处内陆,却时刻眼望世界。两千多年,山川不移,城池不改,城名不变,如一颗心脏,永远跳动在南中国的十字路口。以山为骨,无问西东。

是时候重新认识醴陵了。当你深入了解这座县城,你会发现,醴陵不仅有精致的瓷器和浪漫烟花,绚烂背后,是一个从未放弃、锐意进取的醴陵。


十字路口

从高空俯瞰,醴陵,处在一个丘陵盆地里,渌江贯穿全境。东面是高耸的罗霄山脉,幸运的是,横绝的罗霄山脉在醴陵留下一个大缺口。在古代交通语境里,缺口便是孔道。处在路口的醴陵,是吴楚咽喉,也是湘东门户。


缺口,是醴陵张望远方的通道,也为偏僻的醴陵注入了开放、包容、创新的基因。向左向右,与世界同频共振。

两千年时光,醴陵城址不变,城名不更,静静矗立路口,等待长风。


醴陵五彩瓷谷

1975年,左权镇清安铺狮子山出土了一尊商代青铜象尊,据考古人员推测,很有可能是商代贵族经过此处祭拜山神留下的。我们无从猜测商朝贵族盛大的祭祀,却可以想象醴陵人第一次见到来自中原的青铜器震惊的表情。

醴陵没有参与青铜的盛宴,却没有错过陶瓷。东汉时,凭借境内丰富的高岭土,醴陵窑火四起。唐朝时,醴陵生产的瓷器与铜官窑的瓷器一起漂洋过海。宋元时期的马冲窑,生产秀美精致的仿商代云雷纹瓷杯,古朴典雅的仿汉博山炉式瓷水注,古朴端庄的仿唐铜官窑瓜楞瓷壶,晶莹明亮如翠玉的瓷钵,素雅别致的印花瓷盘,厚重大气的元代黑褐色大海瓷碗,以及仿龙泉窑的各种青瓷器……俨然一个陶瓷界“义乌”。

精品艺术瓷

清雍正七年(1729),广东人廖仲威来到醴陵,在醴陵东堡沩山迅速形成大规模的生产集中地。清朝中后期,醴陵有粗瓷厂480余家,年产釉下青花粗瓷8000多万件,产品销往全国很多大中城市。那是中国瓷器也是醴陵瓷器最后的辉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唯我独尊的地位一去不返。进入20世纪,湖南开埠,洋瓷甚至已经成为外国向中国倾销的产品,“湖南士绅喜用洋式杯盘”。

中国瓷器,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狭路生风。这风,是醴陵瓷器一飞冲天的长风。

1904年,怀抱实业救国梦想的熊希龄,赴日本考察,看到日本陶瓷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深受震撼。回国后,熊希龄应文俊铎之邀,到醴陵考察瓷业。1905年,熊希龄以“立学堂而育人才,设公司而成实业”的理念,开始了改良醴陵瓷业的历程。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熊希龄亲任学堂监督。


他邀请日本的技师,采购世界各国的先进设备、德国的化工原料,一场关于陶瓷的革命开始了。一群应邀前来的景德镇技师翻山越岭而来,让他们震惊的是,醴陵,已不再是景德镇亦步亦趋的小弟,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工厂。釉下五彩,横空出世。1915年夏天,醴陵扁豆双禽瓶远赴加拿大参加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斩获最高优质金牌奖的荣誉。

因为战乱,釉下五彩的技艺一度失落。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技艺很快恢复,群力瓷厂因“国瓷”“国礼瓷”享誉世界,国光瓷厂的日用瓷出口,上个世纪90年代在全国独占鳌头。群力、国光的荣光已不再。但是,无论低谷还是山峰,醴陵从未停下前行脚步,创新、升级、智能改造、品类拓展(醴瓷产品包括了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业陶瓷、陶瓷新材料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交出日用瓷产量占全国的14.3%、世界的10.8%,电瓷产量占全国的51%、世界的30%,炻瓷产量占全国的60%、世界的30.2%的答卷。

十字路口人来人往,高铁呼啸而过,它们有终点,而醴陵没有。当景德镇走进艺术和陈设瓷的死胡同时,醴陵,时刻把握着世界市场脉搏,乘风而起——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这是路口教给醴陵的智慧。


群星闪耀,思想盛放

时代的路口,也总有醴陵的身影。

儒学的路口,朱熹远道而来,穿过大半个南中国来到湖南,岳麓书院掌教张栻从长沙出发,两人在醴陵学宫拉开朱张会讲的序幕,此后吕祖谦、朱熹的学生黎贵臣等名流先后来到醴陵讲学,创建东莱、昭文两座书院,重教兴学之风日盛,醴陵,前后建有7座书院。


公元1507年,心学大师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醴陵,是必经之路。“隔水不见寺,但闻清磬来。已指峰头路,始瞻云外台。洞天藏日月,潭窟隐风雷。欲询兴废迹,荒碣满蒿莱。”王阳明在靖兴寺写下诗句,字里行间满是前途未卜的惆怅。三年后,奉召回京的王阳明再一次经过醴陵并开坛讲授心学。


醴陵渌江书院

1836年,中国的路口,历史风起云涌的前夜。科举屡次失意的左宗棠来到醴陵接任渌江书院山长。科举失意的他转向经世致用,主持书院教学工作的同时钻研舆地、兵法。在渌江书院,他等来了回家省亲的两江总督陶澍,两人一见如故,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左宗棠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而他革新的渌江书院,已经种下经世致用的种子。废科举后,渌江书院脱离传统的儒学教育体系,引入新学。

群星闪耀,思想即将盛放。

1906年,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毛泽东六次来到醴陵,写下划时代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思想,终于成为革命的火种喷薄而出。无数怀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醴陵人,毅然走向革命之路,前仆后继。李立三、左权、耿飚、宋时轮、蔡申熙、程潜、陈明仁……国共295将军,将星闪耀。还有无数不知名的烈士,共同挺起了这片土地的脊梁。


醴陵门


“凡有电网处,必有醴陵瓷”

醴陵瓷器,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应用广泛。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半导体、芯片封装等高科技领域都有醴陵瓷器的身影。

最容易被游客忽略的是电瓷,醴陵电瓷占据着中国电瓷的半壁江山,产量占全国的51%。国家电网“十四五”首个特高压工程——南昌至长沙1000kV高压工程长沙变电站内,变压器、避雷器等主要设备装配的瓷绝缘子,都是“醴陵制造”。从青藏高原到东部沿海,从日本海岸到非洲草原,“凡有电网处,必有醴陵瓷”。

关于醴陵电瓷,醴陵人总会说得热血沸腾,总结起来,它是一个关于民族企业自强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电瓷检测中心

1941年,战火纷飞,抗战前线电讯中断,醴陵用日用瓷窑烧制出了300伏针式瓷瓶,拳头大小的电瓷被紧急调赴抗战前线,用于保障电讯通畅。从此开启了醴陵的电瓷制造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电力传输的功率越来越大,传统绝缘子的性能,已不能满足电网需求。由于性能不稳定,所用的空心绝缘子常发生爆炸和污闪,在80年代末甚至还发生过全国性的污闪停电。国内绝缘子的技术性能跟不上电网升级,只能从国外高价购买。

1982年,中国建设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至少需要22万片高压绝缘子,外国企业报价,一片绝缘子100多美元。高价购买还是自主攻关生产,是摆在瓷器界的一个两难选择。醴陵抓住了机会,渌江电瓷电器厂立下军令状,憋着一口气向高压绝缘子发起攻关!不到两年,填补了国内的空白,醴陵电瓷声名鹊起。


旗滨玻璃

2008年,在国外受到刺激的醴陵瓷人回国后,心境如同20多年前一样。于是,潜心攻克百万伏特高压绝缘子的生产制造技术难题,成功实现国产化。

2021年12月,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那曲羊八井国家电网高海拔试验基地,醴陵电瓷参与测试的1100kV所有电瓷产品,全部通过了抗震、抗冻、抗风等一系列指标,攻克了高海拔高寒地区应用难题。醴陵电瓷产业获得各类专利300多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4个,多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有酒处,必有醴陵瓷”,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你大概不会想到,醴陵陶瓷酒瓶产量占全国的60%,茅台、五粮液、酒鬼酒……众多名酒的酒瓶都出自这里。关于陶瓷,醴陵有太多可能。



职业服装小镇:

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制服在此定点加工

到醴陵打过卡的“特种兵”们,一定已经对醴陵三宝——陶瓷、烟花、小炒,还有醴陵人的真诚印象深刻。只是,特种兵式的打卡,并不足以让你深入了解这座小城。醴陵,可不是只有三宝,你一定不会想到,醴陵的职业服饰同样远近闻名,“韶峰”“新姿”“帅欧”这些品牌都来自醴陵船湾镇。


船湾是河水流经的一个古老市集,原为谷米码头,来往船只常在此湾停泊,故称“船湾”。上个世纪80年代,船湾一家社办服装厂拉开了船湾职业服装小镇的序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数十家产供销独立经营的个体服装厂乘风而起。刚当上老板的人们,拿着几个样品怀着忐忑而又激动的心情到处推销,从县里到市里、省里,再到江西、全国,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小镇人的真诚,销路渐渐打开,小镇服装业,也在摸索中逐渐奠定了差异化的职业服装格局。


醴陵古桥芳洲

30多年后的今天,船湾镇的码头已经荒芜,却成了名副其实的服装之乡。不足3万人的小镇,实体服装生产企业42家,服装销售生产企业超过600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全镇服装产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制服在这里定点加工。小镇的服装厂还承接了驻伊拉克美军军服、坦桑尼亚军服、德国慕尼黑地铁站制服等多个涉外大型订单项目的加工。

这个曾经的水运码头,如今以另外一种方式与世界相连着,用服装赋予世界所有劳动者最体面的职业尊严。


官庄平湖


醴陵小炒:这里的美食“不湖南”

你如果吃过醴陵小炒肉、醴陵炒粉,一定会发现,这里的美食,自成流派。所以,无论是炒粉还是小炒肉,前面一定要用醴陵两字重新定义。


醴陵小炒食材简单,烹饪也并不复杂,最大的特点是带汤,无论是苦瓜炒仔鸭、生炒羊肉、小炒黄牛肉、沩山豆腐……都是将主材与辣椒同炒入味,加水煮沸起锅。辣椒,一定要是当地的特色玻璃椒。这种方法不仅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还通过汤汁的调和,使得整道菜的口感更加鲜嫩多汁,层次分明。据说,这种炒法来自迁徙到醴陵擅长各种烹饪的客家人。快捷、便利的做法,倒是符合客家人的漂泊特性。


小炒沩山豆腐

在竞争激烈、谁也不服谁的湖南米粉江湖里,口感干爽的醴陵炒粉倒是独树一帜。细粉猛火快炒,加入豆芽、鸡蛋,撒上一把本地辣椒粉,色香味俱全,是无数醴陵人舌尖的“朱砂痣”。

如果嗜辣,好点小酒,那醴陵酱板鸭一定要尝尝。醴陵酱板鸭选用洞庭湖谷鸭,经野山椒及多味中药浸泡、风干、烤制,以“香、辣、鲜”著称,肉质筋道,香味入骨,被誉为“醴陵一绝”。辣度可以自己选择,爆辣可以让你体验什么叫辣冲天灵盖。而喜欢甜食,醴陵有自己的“甜甜圈”——醴陵油火,“歪歪子油火,好恰个油火!”这声吆喝,是无数醴陵人的童年。醴陵油火用糯米粉搓成型用油炸外酥里糯,趁热裹上一层糖粉,每一口都是碳水带来的扎实满足。


苦瓜炒仔鸭

这就是醴陵,偏僻不闭塞,执着不守旧,心怀天下、眼望世界,它是湖南醴陵,也是世界醴陵。

文|潇湘晨报记者 唐兵兵

图|醴陵融媒体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