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大众日报刊发记者蹲点报道:《威海在全省率先全域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区校不挤——农村校不空》,重点解读了威海继2013年所辖县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评估认定后,又实现全省首个、全国首批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域一片红”的经验做法。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认定名单,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评估认定,至此威海市所辖7个区(市、开发区)全部完成达标创建任务,成为全省首个、全国首批全域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地级市。而早在2013年,威海市所辖县就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评估认定。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威海是如何做到的?

城乡共进——城区校不挤 农村校不空

宽敞明亮的团体活动室里,课桌椅被整齐的推到了墙角,留出大面积的空间,20余名学生正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上着“解开千千结”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你指挥我配合,欢声笑语不时飘出窗外......3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威海市张村中学“躬行楼”三楼时,不由得被学生们的笑容感染。


近日,威海市张村中学学生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上团体心理辅导课。

“我们学校以‘健康教育’为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心和·体强·智健’的大美学子。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获评‘国家级青春健康俱乐部’的初中。”威海市张村中学校长宋玲玲介绍。

行走在校园,记者发现这所农村学校并不“村”:近几年改扩建的教学楼、实验楼外观大气,空间布局合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齐全;3300多平方米的中医药百草园,高标准打造的中医文化馆、国医教室等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教育场;实现市级排球比赛12连冠的体育教学,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体验中心的模拟仿真教学等,有力推动了“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目标落实落地。

正是因为张村中学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特色之路,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留下就近入学。“孩子‘小升初’时,我们也曾考虑过到市里买房,给孩子提供一个在市里上学的机会。但是市里房价贵,我们不仅要承担经济压力,上班距离也远了10多公里。看着家门口的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最终决定让孩子留在镇上上学。”赵女士的儿子谭致远如今就读于张村中学初三级部一班,担任了中医药文化馆的小小讲解员,还加入了青春健康俱乐部,看着成绩优异、阳光健康成长的儿子,赵女士决定将今年秋天“小升初”的小女儿也送到张村中学上学。

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择校热”“城区挤、农村空”等教育现实问题愈发凸显。威海市将城乡共进,推动教育资源全面均衡作为破题之法,坚持城乡学校硬件设施一个标准、同步改善,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连续十年保持100%,真正实现“校校达标”。将学校改造提升列入重点民生实事,教育财政支出占比始终保持20%以上,连续10年超全省平均水平。近十年,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0所,占中小学校总数的68.18%,新增学位13万余个,是全省首个实现中小学标准班额教学100%的城市。

“环翠区作为威海的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家长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旺盛。我们坚持将最优质的资源赋予学校,近年来相继投入18亿元,新建望海园中学、福泰中学、明湖路学校等6所学校,区内农村学校100%达到或超过全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实现了城区校不挤、农村校不空,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环翠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于丛林说。

双向交流——师资均衡 优势互补

“今天我学习了如何使用AI辅助教学,比如根据学生作文描述的人物形象,可以生成相应的图像,学生们会非常感兴趣,能够激发他们写作表达的欲望。”3月25日下午放学后,荣成市青山小学的“青草学堂”里坐满了年轻教师,正在这所小学轮岗交流的教师连美娜听得格外认真。

连美娜是荣成市俚岛镇中心完小的一名教师,去年9月来到青山小学轮岗交流。她告诉记者,对比自己工作的农村小学,青山小学的年轻老师多,能交流学习到很多“有新意”的学生管理方法,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多,“我将把在这里学习到的‘新技能’带回去,让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也活跃起来。”

“青山小学是6所农村小学合并的学校,生源数量多,到校轮岗交流的老师及时弥补了教师岗位的空缺。学校通过硬件赋能、平台赋能、机制赋能等‘三维赋能’,让他们与我们学校的老师一起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荣成市青山小学校长王燕说。

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威海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城乡师资不均等制约教师队伍发展问题,实施“县管校聘”和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让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实现双向交流,有效盘活现有教师资源,推动校际师资均衡。2024年,全市整体交流轮岗比例达到29%,全市城市与农村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之为0.993:1,位居全省第一。

“2016以来,荣成市在持续优化城乡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基础上,重点推行了三轮‘县管校聘’人事管理改革,通过强化编制管理、全员竞聘上岗、城乡交流轮岗等方式,实现了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荣成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志刚说。


荣成市实验小学与6所乡镇学校组成联盟校,通过城乡教师深度交流,有效提升了联盟内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图为联盟校数学项目化学习展示活动。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均衡,不止在于教师的双向交流,还需要学校间“抱团”合作发展。威海积极推行协作机制,以优质校或中心校为龙头,带动周边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推行跨学段协作制、同学段联盟制、乡镇学校学区制等集团化办学模式,结对帮扶成效与牵头学校考核捆绑评价,有效缩减城乡、校际差距。

文登区实验小学与4所乡村学校组成伙伴校发展共同体,每学期,分学科、分年级进行两轮次“菜单式”教研活动,打磨课例40余节;依托省、市级名师工作室辐射效能,构建“课题研究+课例示范”双轨模式,实施送教下乡10余场。创新“双向赋能”工程,针对成员校薄弱学科,开展分管领导挂职交流与骨干教师轮岗浸润活动,实现课程建设、管理经验、资源共享的立体化流动,塑造出“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城乡教育新范式。

数字赋能—— 同上一节课 同研一节课

“同学们,让我们跟随哪吒一起开始寻爱之旅吧......”3月25日9:15,在威海市统一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兰群开始了《家人的爱》的教学,与此同时,十公里外的威海普陀路小学录播教室里,40名学生通过大屏幕同上了这节“云端”课。

“城里老师的讲课特别生动,我们坐在教室里,不用出门就能跟城里的学生们一起上课,我觉得很特别,也很方便。”威海普陀路小学学生梅可欣说。

城乡学生“同上一节课”,得益于威海市在实现校园信息化100%全覆盖、中小学校数字校园100%全达标的硬件基础上,投入1700余万元建成“威海智慧教育云平台”,汇集教育资源建设、教育教学辅助和教育服务管理等多场景应用功能于一体,实现智慧教育全面升级。


威海市城里中学联合威海市竹岛中学、威海市张村中学,以初四复习课“Will we have robots”为载体,开展“以思促研,以研促教”主题教研活动。

城乡教师“同研一节课”,是数字赋能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另一个重要成果。乳山市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机遇,出台“专递课堂”推进计划,实施城乡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建设一批“网上结对,线下牵手”城乡专递课堂项目。结对教师在网络平台共同备课、研课、观课、议课,让多师互动专递课堂取得 “1+1>2”的良好效果。

为提升课程质量,威海还在全省率先全域推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此外,聚焦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威海引入“基础作业+弹性作业”模式,真正做到作业因材施教、减量增效,并在全省率先引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入校参与课后服务,开设机器人编程、乐器、3D打印等多种素质类课程,更好满足了学生多元化需求。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唐元健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