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数以万计的地产人仍在求职赛道上踌躇。据国家统计局显示,全国房地产从业人数已经连续三年成下滑趋势,今年行业持续调整,预计从业人数可能跌破480万人大关,相较于三年前,减少约50万人。

3月份,原本是房地产待业人员最佳的应聘面试时期,此时可以算的上是全年招聘岗位释放最多、岗位种类最全的时候,也是待业地产人最好的就业时机。但眼看3月接近尾声,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招到了心仪的员工,需求越来越少,依然待业的地产人此时处于严重的焦虑状态,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已经就业的牛马们想的却都是喜迎清明甚至五一的假期,待业与就业两拨人如围城一般,一边拼了命的争取当牛马的机会,一边却拼了命的想要逃脱当牛马的困境,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各自都认为自己是身陷囵圄,殊不知相互垂涎欲滴。

其实,对于待业人而言,与其抱怨环境,不如审视自己,重新出发。待业并不可怕,可怕的待而不知、待而不动、待而不勤,待业在人生的长河之中只能是沧海一粟,与其万分焦虑不如行动起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逆天改命,砥砺前行。从此刻开始,看看以下的方法能否给我们一点点启发,让每一个孤独待业的地产人找到一点温暖的确定性。


转变思想

故步自封只能在原地打转

很多人待业的地产人都在用自洽的方式给予自己信心,比如到了3月开春就好了,到了5月各城市房产政策落地就有希望了,到了下半年就会迎来转机等等,先不说这些结点和我们就业有多大关系,就算是结点到了,我们也只是增加了就业的概率,并不是解决了待业的问题。

所以,待业的地产人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否则就会陷入无限期的等待。

第一,保障生活现金流。 无论我们是20、30岁正当年打拼的年轻人,还是40、50岁需要养家糊口的中年人,房租、房贷、吃穿用度、儿女教育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心态上可以慢慢寻找工作机会,但现实中,保证现金流是待业期的生存底线。

简单说就是可以不上班,但不能不工作。可以先去找兼职,实在没有一技之长就去找能胜任的工作,然后逐步调整,切记再就业是为了有机会“活好”,但活好的前提是先得活着。

例如,一方面,知乎、在行、猪八戒、闲鱼都有很多兼职岗位可以提供,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找匹配的兼职工作;另一方面,线下摆摊结合线上抖音、快手等自媒体也可以有份收入。总之,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必须先活下来,而活着就是先保障每一天都有收入,活好则是在活着的前提下争取更多思考与行动的时间;点击了解,一键生成上百条视频

第二,做有效的事情,避免无效的浪费。 查理芒格有句名言:“我这一辈子只做两件事,一件事情是去发现什么是有效的,然后持续去做;第二件事是寻找什么是无效的,然后坚持避免。”

首先,待业地产人在找工作方面每天盯着智联、前程无忧、猎聘等招聘网站反复投递就是在做无效的事情,与之相比优化自己的简历,坚持练习面试说辞,设定模拟问答就是在做有效的事情。

对于待业的地产人而言,适合自己的岗位早已有了判断,现在明显是岗位少竞聘的人多,所以广撒网没有任何意义,如相亲一样,重点不是相了多少次,重点是能不能一次就成,所以与其浪费时间每天盯着网站内耗,不如向内修炼自己面试说辞,从HR到部门领导再到总经理或集团高管、老板等,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说辞,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事先设计好,只有强准备才能面试不慌,从容应对,一次就成。

例如,优化简历要量化成果,有的营销总只会说我带领团队完成了集团的任务,卖了多少套房子,先不说新单位相不相信我们,就算相信也体现不出来我们的能力。

而优化后的面试说辞应当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做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如何争取到了更多的资源,最终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这些效果有哪些得失,用数据说明以上的过程,相信这样生动的案例才能触碰到面试官的神经。同时,预设一些刁钻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优化我们、为什么有这么长时间的空窗期,打开手机录制一段自我设定问答的视频,反复改进,自然能提高通过率。

其次,待业地产人最无效的是沉迷度日,因为不用上班而成天熬夜刷手机,消耗自己,在日复一日之中让自己逐步变的颓废。相对而言,有效的就是规律作息,健身运动,增强体魄与自信。例如,工程人保证自己早起习惯,不必因待业而改变,销售人保障自己的运动规律,不必因待业整日借酒消愁,高楼大厦不是一天建起,待业人的状态也需要逐步恢复,但只要坚持,有了状态,才会带来希望。

最后,待业的地产人最无效的就是呆在家里坐井观天,整日不出门,总觉得自己待业出门也是无所事实,于是在家里对外部发生的一切不闻不问或者品头论足,在别人眼里这就是与社会脱轨的症结表现。

相对而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变现有环境,走出室内,找到自己的状态。例如,坚持每周调研3个或以上的项目,无论我们是工程、物业、投资、财务或营销等专业,只有在项目上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思考与感悟,也才能找到工作的状态。另外,不要抵抗人性天生就不喜欢自律的特征,想要工作学习就要找对应的环境,去房地产项目调研、去图书馆自习,去与行业内的人交流,去做一切可以改变现有状态的环境,让环境反噬催促自己不断自律;

第三,坚定自己的就业策略。 每个人对于找工作都有自己设定的标准,职位、月薪、平台、城市等每一个维度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与事先设定好的下限标准。但找工作和买房子一样不能既要、想要、还要,每个阶段的优先级都要有不同的策略。

例如,如果我们是刚刚待业,毋庸置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接下来的平台选择更重要,因为平台代表稳定的发展;如果我们待业半年以上,对于大部分而言平台没那么重要,职位、月薪更重要,讲白就是不要挑三拣四,有岗位就要先上车;如果我们待业持续一年以上,那么城市更为重要,说明我们所在城市的机会面很小,只能舍去一定的家庭幸福,寻找更为可能上岗的城市机遇。

总之,策略需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优化,子虚乌有的自我设定往往是不破不立。


转行不转型

转型不转行

很多地产人常说:“一入地产深似海,不知世外早变天”。的确,地产行业区别于其它行业的一个特点是交叉借鉴的机会较少,倒不是地产行业壁垒有多高,更多的是地产人的工作流程与环境较为封闭,这就导致地产人无论是转行还是转型都相对困难,不知从何转起。但其实,人生应该又更多的可能性,转向谁,怎么转,转什么需要因人而异。

一方面,转行不转型。 不转型意味着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技能包”,一些行业的技能包的确拥有通用属性,也许行业不同,但技能却相通。

例如,中海某城市项目销冠,准备了两套简历,一套常规介绍自己房地产经验的简历,另一套则是着重介绍自己销售技能的简历。第一套简历会特别说明所做过的项目,完成的业绩,而另一套简历则是特别说明自己面对不同类型客户应用销售话术的不同侧重点,尤其是如何解决客户观望、价格谈判、约访回访的心得,结果第二套简历投递到汽车行业,受到了某新能源汽车品牌HR的重视,直接得到了录取,并且5个月后再次成为了新行业的销冠。

另一方面,转型不转行。 不转行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更多的细分领域进行专注,逐步从全面型的粗犷转变为单一型的深耕。

在过程之中,缺少哪些技能,就要去提高那些技能,要争取一个让自己进入的机会。例如,万科某客研人员从原来的住宅项目“毕业”之后很难在找到住宅类客研工作,但是她敏锐的发现很多产业园项目需要招商,而企业选址则需要大量的调研进行综合判断,她果断的开始补足自己产业招商政策解读的能力,协助产业园营销团队与企业进行洽谈,完全以买家的观点融入其中,深受招商团队与企业方青睐。从住宅地产转型到工业地产,她始终没有离开地产行业,依靠丰富自己的技能包逐渐成功转型。


终身学习

是自我持续增长的唯一可能性

很多待业的地产人直到现在都认为自己是被时代抛弃,殊不知与其说是被动抛弃,不如说是我们主动放弃了持续学习的敬畏心。

首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一生受用。待业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时局不好,也可能是能力不足,更可能是自我选择,但无论是什么都可以说明我们的认知还需要提高,而提高认知最好的办法就是持续学习,毕竟,终身学习才有取之不完的动力。例如,某待业工程人员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在待业期间,不但没有自我焦虑,还在学习之中找到了自己今后发展的定位即“绿色建筑工程师”,并且已经开始有计划的补齐自己的短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研读史书,仿佛从书中找到了自己的贵人,揣摩出了以往没有过的人生的真谛,现在他不但取得了相关资格证书成功上岸,而且依然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未来不可限量。

其次,并不是有了机会才会塑造能力,而是有了能力才有了更多的机遇。很多地产人认为只要自己再就业就一定会好好学习,提升技能,这样的想法非常不可取。通过学习提高技能无论是上岗前或是上岗后都没有区分,唯一区分就是如果能在上岗前多学习,上岗后会适应的更快。例如,同一批加入某top级开发商的营销总,业绩方面都差不多,但因其中一个营销总岗前就一直攻读MBA学位,工作期间一直坚持读完并取得证书,结果在选调当中,他因研读管理的加分项直接升级为区域营销负责人。有时,学习的结果不会快速的显现,但请相信学习一定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复利。

最后,学习重要的是知行合一,不是成为信息的茧房而是要化为行动指令。很多地产人也学习,但没有学习方法,学了很多,却始终理论一堆,毫无建树。其实,学习重要的是应用到实践当中,如王阳明心学所说,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学以致用。例如,某项目物业总一直坚持学习“碳中和”方面知的识,并且有效的应用在项目之中,每年都能依靠新的知识逐步降低社区能耗,且通过实践又进一步的将自己升级为“智慧物业经理”,让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加大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结语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假如现在已经是2025年的岁尾,回顾这一年,如果我们浪费了自己最宝贵的时间成本,在消耗中度日,那就只能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如果我们能够行动起来,持续学习,积极增加自己的技能包,无论是转型与转行,都按照自己既定的策略应对变化,做好预期管理,那么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与成就。

种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或者当下,请现在就行动起来,4月末的时候我们会为自己的行动感到骄傲;持续行动下来,2025年岁尾的我们会拥有精神与物质的双丰收;保持终身学习,知行合一,5年、10年之后的我们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与荣耀。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