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很多经济学大师都有过表述,它不是哪一个人的成果,也许正因为不是哪一个人的成果,就成了高频适用的常识。

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商品价值取决于人们对财货效用的主观评价。也就说,商品并没有一个固化的劳动价值评价,它的价值是人的确认,人的需求的确认,因而也可以说是主观性的确认。渴的时候可口可乐价值很高,五瓶灌下去,满足度荡然无存,第五瓶你宁愿倒贴钱也不喝了;是凝固在可口可乐中一般劳动时间变了吗?不是,是那种非市场语言的抽象劳动价值,阻止不了边际效用递减。



当然,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动态的边际效用会非常复杂,以房子为例,人们不会像反感第五瓶可乐那般反感房子,但已经有了两套房的城市居民,即便有钱,对房子=家的那种家文化的幸福感也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

中国95%的城市家庭都已经有房了,边际效用递减显而易见。

那么,有什么办法提升边际效用?

要具备太多的条件,有一点却是根本,那就是房子不仅仅是用来住的,也有保值和投资价值,功能性的边际效用就跨界了。我们假定它就是注定升值的比特币,哪怕没有居住功能,也会有人买,买的是经久不衰的价值增长预期。



所以,房地产行业上的很多争论,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特定的意义,但是,不论什么观点,不论上什么手段,是以旧换新,还是房票,有一点是必须具备的,这一点具备了,房子就不多,这一点不具备,房子就过剩了。这就是价值预期。

中国现在有能力改变房子的价值预期吗?

不能,因为要在这样的局面改变预期,只有砸钱,现在已经货币超发,再砸就是货币贬值,这结果比房子下跌更严重。

这是一个两难现象,所以,现在“宏观文件”很纠结,甚至可以说失灵了,那么,楼市也就成了“治楼市如烹小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