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汪名照为孩子们科普血防知识。

他被疫区群众亲切地称为 “钉螺活地图”,是同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自1998年从皖南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投身血防事业以来,这位扎根基层二十七载的 “老血防”,用青春与汗水书写了“除小虫、驱瘟神”的奋斗史,他就是桐城市血防站血防科科长汪名照。

从“新兵”到“活地图”

1998年,24岁的汪名照大学毕业进入桐城市血防系统,从基层血防组资料员起步。分配工作当年,全市5个基层血防组条件艰苦,新渡、挂镇、青草等地交通闭塞,但他一头扎进疫区,白天跟着前辈查螺灭螺,夜晚走村串户登记疫情。“那时候骑着自行车,走过了每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田埂。” 汪名照回忆道。二十余年风雨无阻,他踏遍了桐城市所有钉螺孳生地,将全市螺情熟记于心,成了名副其实的 “活地图”。

从“执行者”到“领航人”

2007 年,基层血防组合并搬迁至城区,汪名照被任命为第一血防组副组长。面对8个乡镇48个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防治重任,他带领团队推出“季节性防治 + 精准施策” 模式,白天实地督导,夜晚伏案整理数据。2014年,桐城市提前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2019年,全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部分乡镇率先消除血吸虫病;2020年至2024年,6个乡镇34个血吸虫病流行村接连达标,疫情降至历史最低,这个来之不易的防治成果,见证了每个血防人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如今,作为血防科科长,他正带领团队冲刺2025年全市消除血吸虫病的终极目标。

从“攻坚者”到“传承者”

“血防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群众的健康。”汪名照始终以钉钉子精神深耕业务。在“十二五”至 “十四五”规划中,他主导制定《桐城市血吸虫病消除行动计划》,推动“查灭螺-传染源管控-健康教育”三位一体防控体系落地。面对人员老化、任务加重的挑战,他带头加班加点,将防治资料电子化、标准化,培养年轻骨干,确保防控工作不断档,成为桐城“智慧血防”的开创者。

“群众的笑脸,是我坚守的动力”

2009年,汪名照在新渡镇走访时,发现一名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住院的老年患者。鉴于其来自血吸虫病非疫区杨树店村,易被漏检,汪名照主动上门宣讲血防知识及救治政策,经专业鉴定确认符合晚期血吸虫病救治条件。该患者自2009年4月启动救治,享受年度免费治疗直至2023年去世。

在汪名照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疫区群众的冷暖:帮孤寡老人联系医疗救助、为养殖户讲解圈养政策、给孩子们科普血防知识…… 他常说:“血防人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 如今,看着曾经谈“虫”色变的村庄变成安居乐业的家园,他坦言:“所有的苦累都值了。”

二十七载春秋,汪名照用脚步丈量疫区土地,用初心守护群众健康。他的故事,是桐城市血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基层卫生工作者的精神写照。问及未来,这位鬓角微白的“老血防”目光如炬:“2025年消除血吸虫病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定当背水一战,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来源:

▌责编:木子 小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