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岁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到18岁职教毕业生的社会融入,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用十五年一贯制的创新实践,为特需学生铺就了一条全周期成长路径。面对学生年龄跨度大、障碍程度深、教育需求多元等挑战,学校通过“康教融通、数智赋能”的创新模式,打破学段壁垒,以精准化、连贯性的教育体系,让每个特需孩子的生命绽放独特光彩。

  贯通式培育:

  全程科学衔接,定制成长通路

  学校以“康教融通”理念为核心,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从早期干预到职业融入的全程发展。

  学前教育阶段:早干预、强基石。学校开设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实验班,积极开展中重度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研究。通过对特需儿童的功能发展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身体康复运动、社交游戏活动及入学常规的集中教学,为接受下一阶段教育夯牢基石。同时,学校联合三甲医院康复科专家开展感知觉、语言等专项训练,帮助学生把握发展关键期。多名学生从无语言表达到主动交流,从无法理解集体活动规则、不能适应学校作息变化到能参加班级学习,为接受义务教育做好了准备。

  义务教育阶段:融生活、重技能。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纲,全面使用国家教材,同时立足差异化学情进行适宜的课程调整,将自我管理、生活服务、社会交往融入学科教学,让知识活学活用,从课本走向生活。为了与职业教育衔接,学校在九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例如,参与学生食堂的服务工作,帮助低年段学生送餐、清洁;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协助门卫师傅收发快递;在美食节活动中烹饪美食;等等。

  职业教育阶段:强专业、促融合。学校深度开设居家养老服务、手工编织、中医药囊制作等6门专业课程,通过编制符合学生能力特点的学本、开发VR沉浸式实训专业课程系统,有效激活学生职业潜能与实践创新能力。学校通过教学和岗位实践的融合,帮助学生签约合适的工作,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0%,成功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育人转化。

  一体化管理:

  锻造强师队伍,数智精准赋能

  十五年一贯制的核心在于实现教育资源的纵向整合与动态衔接。学校通过师资培养“三维赋能”与数智化治理双轮驱动,确保各学段教育目标连贯、资源互通。

  三维赋能,锻造综合型师资队伍。通过与高校合作、医院跟岗、普特共研等方式,创新实施师资培育工程,系统提升教师教育康复、教学研究、家庭支持等专业能力,努力培养全学段、多学科的综合型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已经培养区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实现特殊教育全学段人才储备,为特需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师资保障。

  数智治理,融通全学段数据云链。学校积极开发在线评估系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支持。学前教育聚焦身体功能发展评估,义务教育建立学科课程动态评估模型,职业教育着重职业潜力的挖掘及与社会的衔接。学校同步构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已形成包含200余个微课视频及配套教案的完整体系。学校创新搭建“班级圈”家校协同平台,实现学生成长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多维度分析,形成覆盖学生发展全周期的数字画像。

  全周期保障:

  校家社医协同,护航终身发展

  学校聚焦特需学生社会融入难、支持断层等问题,构建“校家社医”协同机制,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医教协同,筑牢发展基石。学校建立医教联席评估机制,通过动态优化康复目标与教学方案,实现医疗康复措施与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筑牢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石。

  家校共育,贯穿发展全程。学校开设“家长学校”,开发“亲子活动游戏包”,指导家庭干预,让学生身体功能发展训练延伸至家庭。建立家校互动平台,每月开展线上指导,家长满意度达95%。

  社会融合,开辟就业通道。学校联动高校、企业、公益组织,打造实习基地、就业岗位和公益支持网络,促进学生就业,形成“入学—培养—就业”全链条保障。

  通过深化十五年一贯制育人的内涵和机制研究,康教融通、数智赋能,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不仅让每一名特需学生在全周期支持中突破边界、获得最佳发展,还在新时代特殊教育学校高质量办学创新实践中获得有效突破:一是坚持全人发展理念,打破学段与学科壁垒;二是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特殊教育学校精准支持机制;三是创新协同育人格局,形成校家社医协同育人合力。近三年,学校3项课例、案例入选国家精品课、教育部首届特殊教育基本功优秀案例、教育部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5名教师获江苏省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南京市特殊教育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出版专著《特需学生增值评价的区域实践》,相关经验被各地学习借鉴。

  (作者单位系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31日 第05版

作者:朱丽玲 徐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