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二十载

丹心一片育英才



在4月2日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上,平乐中学田俊老师作为优秀教师代表,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他与邛崃教育的不解之缘。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位 "乡村教育守望者" 的动人故事。


风把我吹到哪里,我就在哪里落地生根。我是来自平乐中学的田俊。2005年7月,我从安岳来到了邛崃,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今天,当我站在这里,回首二十年的教学之路,内心充满感恩:二十年前,我带着教育理想扎根农村学校,7000多个日夜的平凡坚守,让我在邛崃这片教育沃土上收获了最珍贵的成长,也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育需要执着守候的定力。清晨的晨曦见证着我与学生的约定,傍晚的星辉记录着教育人最朴素的承诺。平凡的教育人用日日的守候和陪伴,化作学生头顶的满天星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面对因家庭原因,迷恋网络、自暴自弃、陷入迷茫的特殊学生苟同学,年迈外婆那句“他不成才,我不走”的托付,让我暗下决心:要让这个孩子看见光。在走廊谈心,作业本上写鼓励语,考试后的分析长谈,三年如一日的陪伴,终于让沉迷网游的少年蜕变为西南医科大学的医学生。当这个曾想辍学的少年穿上白大褂,成为守护乡邻健康的基层医生,我知道我们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更验证了“每个孩子都是待燃的火种”的教育真谛。

教育需要天真浪漫的智慧。教育最动人的模样,是让每个孩子都看见自己被珍视;每一位教育人都睁大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小心翼翼去看见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王姝羡同学,来自邛崃山区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中考成绩也不理想,但王姝羡同学阳光、上进,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于是我为她写下藏名诗:永不服“姝”与命争,日夜勤勉迈步行。这几句简单的话,这小小的举动,给予了王姝羡同学莫大的精神激励。后来,王姝羡同学在给我来信中说,这几句话被她写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以此激励自己: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王姝羡同学先考上本科,后又考取硕士、攻读博士,现已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用自强不息完成了命运的突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首诗,需要我们去书写;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未来,需要我们去描绘。

教育需要抵御冷漠的温暖修行。教育是细腻的艺术,需要我们用耐心去构建与学生同频共振的和谐之美。我和学生创建公众号记录成长,在《二泉映月》的旋律里品读人生,用文字构建诗意栖居的课堂,一起到田地里翻土、播种……这些不起眼的碎片,构筑起每一个教育人和生命有关、与成长相连的诗意教育生活。让我们在平淡而劳绩的教育生活中,发现并享受着属于教育人的幸福和美好。

教育需要永葆初心的默默坚守。二十年教坛耕耘,我从青涩走向从容,从钻研教学技艺升华为敬畏生命成长。感恩邛崃这片教育沃土的滋养、单位的呵护与同仁的扶持,让我将教书育人熔铸成终身追求的事业。教育的美好,是由无数坚守者共同点亮的。无论是讲台上的教师、实验室里的管理员、还是分发试卷的教务员,正是这些平凡岗位上的点点微光,汇聚成托起乡村教育的星辰大海。

“教育家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她就藏在无数与生命对话的瞬间中:当苟同学发来接诊第一个患者的照片,当王姝羡同学发来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喜讯,当曾经迷茫的少年走上了人生的正途……我触摸到了教育家精神最温暖的脉搏。让我们永葆教育初心,在平凡中成就非凡,和孩子们一起,终生历练,终生奉献,长出时代精神来,在人格成长的教育旅途中不断前行。

“立德树人”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愿每一个教育人都能坚守在这条道路上,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不忘初心、踔厉前行,努力成为学生为人、为学、为事的示范,成为照耀学生成长之路的精神灯塔。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愿我们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更加勤奋、更加努力,为邛崃建设成都市域副中心城市贡献教育力量。

来源 | 平乐中学

编辑 | 熊佳佳

审核 | 汤银君 李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