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洋,一个古老的村庄,从小耳熟能详却从未涉足过,虽然与我的家乡来洋村只是隔壁村,怎奈一个在大蜚山上,一个在大蜚山下,行政隶属都由城关公社、城东镇、鲤城镇、鲤城街道不停地演变,不变的是两只“洋”一直是邻居。来洋村因为县城扩建拆迁改为来洋社区,而富洋村作为鲤城街道唯一的行政村,因为深居山上,仍然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还是“城关的山里人”。
富洋村地形地貌特征表现为平均海拔约450米,属于中低山地貌,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气候温和宜人。前往富洋村有多条路径,早期是从大蜚山脚下的蜚山村拾级而上,大约登攀台阶40分钟左右到达富洋村。后来修了公路,从鲤北的万福村蜿蜒而上,大约1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另外还有富洋村后山从书峰乡也有村道可以到达。富洋村四周覆盖着茂密的森林,11个自然村从村口的岭头村,依次环绕着丘陵小山包散落在山边地头,不知名的小溪从村庄中部自北向南穿流而过,整体地势呈北高南低态势,层次分明,中部相对平坦开阔。几百年来,经过村民们祖祖辈辈辛勤劳作,在这片以山林为主的9940亩的村落里,聚集繁衍着陈、王、方、柯、黄、颜等多个姓氏族人,现有户籍人口2600多人,但如今仍然常住这里的不到300人。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户户炊烟袅袅,老人休憩儿童嬉闹的场景因社会发展的变迁已不复存在,留下的是成片的老旧相间的房屋,给寂静的山村增添些许人迹的印记。
富洋村因其山高林密的自然环境和清新空气,原生态的乡村气息,长年晴空万里阳光充足,是一个天然的健康宁静的休闲环境。因其临近仙游县城,市民们经常在傍晚时拾级而上,既锻炼身体也可登高欣赏县城及周边美景;途中可以漫步长约7公里的横亘在大蜚山腰身的蜚山栈道,也可以移步游览九龙岩水库、九龙岩瀑布,驻足观赏九龙岩寺和清水岩,可谓美不胜收。如果开车从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而上,10多分钟就到了富洋村口的岭头自然村,那里聚集着几家餐饮店、茶座,村口路边各种农产品摊点。无论是徒步而上,还是驾车而至,都可以在村口饮食店里品尝地道的小吃仙游扁食、卤面和炒白粿等,在茶座里边品茗边欣赏美景,待要下山回家时,更可以顺便带些小摊点的农家绿色蔬菜瓜果和农作物,真可谓“小确幸”。
许多游客仅仅到了这里就起身返回,却不知富洋村里有大量的更美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就这样擦肩而过着实可惜!沿着蜿蜒的村道,从岭头村往里走,依次为桥头、内枫、坝头、柳埔、狮乾、顶厝、元兜、荣口、顶厅、西坛等自然村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聚落空间。在各自然村之间就是星罗棋布的农田,种植着橘子、柚子、枇杷、释迦、莲雾等水果,以及水稻、花生、大米、甘薯、蔬菜、黄豆、油茶、竹笋等优质农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内枫村村口有两个泉眼与40亩左右农田组成的自然景观八卦洋。农田中间有条S型小路,蜿蜒穿梭于稻田间,不仅方便了农人的耕作与通行,也赋予了这片农田以八卦图般的神秘与韵律。从高处俯瞰,小路与田埂交织成的图案,恰似古老的八卦阵,因此得名“八卦洋”。八卦洋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地理形态上的精妙布局,更在于它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韵味。这片梯田式的农田,作为八卦洋的主体,展现了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和谐共生。八卦洋边上有三棵古树大榕树、杜鹃树、垂叶榕,树龄长达270年左右,三株珍贵的古树连接形成了自然的荫蔽休息区,小溪周边芦苇飘荡,风景怡人。大榕树边上有条河水清澈见底的小溪流,紧挨着榕树建有一座小石拱桥,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勾起了在外游子无限的思乡情绪。笔者曾多次带团队前往调研,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与小伙伴们在榕树下煮茶品茗,晚风习习,星空灿烂,良宵美景,畅叙心语,怎一个怡景怡情怡人能叙尽那时的感受啊!
实际上像这样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在富洋村随处可见,每一棵古树都是这个古老寂静村庄在岁月长河里徜徉变迁的见证。除了森林资源丰富外,富洋村所在的大蜚山是省级森林公园,繁茂的林木吸引了许多珍禽走兽栖息大蜚山。如因形似传说中的神鸟凤凰而俗称“凤鸟”的野生珍禽白鹇,盘旋高空君临天下的苍鹰,鹊类中个头最大、尾巴最长、羽色最美的红嘴蓝鹊,花面狸属科里珍贵的野生果子狸,以及刺猬、豪猪、松鼠等,野生动物品类众多。富洋村的水资源也极其丰沛,村里村外横跨着多条小溪流,其中流过八卦洋的溪流是其中水量较大的一条,汇聚到下游在岭头自然村的东北角建有富洋水库,是下游农田的主要水源地,也是九龙岩瀑布和水库的上游水源供给。水库泄洪口形成壮观喷发式瀑布,洁白的水幕与山间繁茂的绿色林木和繁花野草相得益彰,走在水库坝上,感觉特别震撼。如果喜欢垂钓,可以在水库边钓鱼,水库里有丰富的鱼类,可以让你既享受垂钓的乐趣,也可以大快朵颐,岂不快哉!如果你还有闲情逸致,可以在水库边的草地上搭个帐篷露营,夜晚仰望星空数星星,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想想当下“卷”的社会氛围,那是怎样的惬意与放松呢!
除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富洋村也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的人文景观,村内有多处古寺庙庵堂,现有古寺东山寺、云林古寺、雷锋寺和白云寺。东山寺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唐宋时期,其前身是著名的玉泉禅寺。在那个佛教盛行的年代,玉泉禅寺以其深厚的禅修文化和清幽的环境,吸引了无数信徒与文人墨客前来参访。古寺隐匿于深山当中,却仍香火鼎盛,成为一方净土,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与历史的变迁。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玉泉禅寺也经历了多次兴衰,但其精神与文化始终传承不息。
从唐宋时期的玉泉禅寺到如今的新东山寺,它不仅保留了古老的禅修文化与传统仪式,还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寺庙内设有现代化的管理与服务设施,为信徒与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与舒适的参访体验。在东山寺的深处,藏有一口千年古井,它不仅是寺庙的重要水源,更是东山寺兴衰更替的见证者。这口古井据传开凿于唐代,井水清澈甘冽,四季不涸,为寺庙的僧侣与信徒提供了生命之源。寺庙内还设有庭院、回廊、石桥、放生池等景观元素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清幽雅致、宁静祥和的氛围。在东山寺边上的最高山峰顶建有一座亭子,天气晴好时,向南可以远眺整个县城和木兰溪,向北可以远瞰榜头南溪山上的千年古塔“望夫塔”,乃最佳黄金赏景地,可惜知者甚寡。
另一座古寺云林古寺坐落于富洋村的西北角、大蜚山北麓密林深处,与书峰乡交界处,始建于明清时期,曾广纳五百僧众,是大蜚山上影响力最大的寺庙之一。采用了典型明清时期寺庙的建筑风格与设计语言,寺庙的柱子、横梁和墙面装饰有精美的雕刻,雕刻包含山水画、佛教图案、吉祥符号等,屋顶采用了福建地区传统的燕尾脊设计,隶属于中国古典建筑设计语言中的翘角飞檐设计,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寺庙周围有开阔的庭院,绿树成荫,营造出宁静的氛围,适合信徒进行朝拜和静思,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增添了这座古寺独特的历史感与文化深度。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勤劳善良的富洋村民,对诞生在兴化大地的儒释道合一的“三教”,有着独特的尊崇与信仰,而且保留着古老传统的纪念和祭拜民俗。“三教”是明朝正德年间莆田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慈善家、教育家,伟大的抗倭爱国义士、儒释道三教归一理论集大成者林龙江所创立,在莆仙和周边地区有广泛的信众。富洋村现有三教祠堂三座,岭头村的岭头祠是富洋村最早的三教祠之一,更是见证了村庄形成历史与信仰的发展。岭头祠不仅体现了岭头村村民对祖先的崇敬与缅怀,也彰显了他们对和谐共生、三教合一理念的深刻认同。桥头村的普山书院也是富洋村三教祠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普山书院不仅是一处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更是一个集教育、文化、信仰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在这里,村民们不仅可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感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另外一座规模较大的三教祠是荣口村的太金书院,采用传统的两进三开间的布局方式,有利于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感,同时满足教学、藏书、祭祀等多种功能需求。太金书院的壁画选择“孝”“诚”这两大主题,主要印画了林龙江的相关故事,以及二十孝图等壁画的绘制技艺精湛,画风细腻,展现了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建筑风格沿袭传统的燕尾脊,脊兽为“鲤鱼跃龙门”,寄托着学子们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学业和事业上的飞跃的美好寓意,作为传统书院的重要元素,鲤鱼跃龙门的屋脊不仅装饰美观,更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笼罩神秘色彩的龙兴堂坐落于富洋山顶,其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景观价值,可以俯瞰整个富洋村并可以远眺山下景观。庙宇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象,龙兴堂作为富洋村的上堂是一座具有重要文化和历史价值,其建筑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屋脊兽的设计和整体建筑风格。屋脊沿袭了传统燕尾脊的设计,屋脊上的双龙戏珠雕塑是龙兴堂的一大亮点,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龙兴堂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就是古代从德化飞来一个香炉,落在龙兴堂所在地,成为一方神秘的故事为世人所传颂。
如今,古老的富洋村正从传统农业村庄迈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基于当地天然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特色元素,通过环境风貌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精心规划一系列高质量的“乡村文旅项目”,构建“美丽乡村”和“乡村文旅目的地”,从而实现“富洋村乡村文旅旅游目的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目标,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典范。
未来,富洋村将以“莆仙后花园”为定位,塑造“宁静、质朴、烟火”的富洋形象,依托农产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构建和发展农家休闲、乡村研学、文旅融合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同时,将“微度假、微旅游”作为富洋村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功能,传播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乡村形象,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老静谧的美丽村庄,圆了现代城市人的乡村梦,把城市里的生活搬到美丽的富洋村!
(注:本文部分素材和照片来自笔者主持的《仙游县富洋村乡村振兴资源调查与业态布局策划》项目调研报告,项目由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课题组师生承担。)
(来源:仙游微事)
作者简介
仙游县鲤城街道来洋社区人。厦门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福建省优秀教师,厦门市高层次人才,教育部“双创”优秀导师人才。离乡愈久,对故土的眷恋愈深。
编辑 | 罗婷婷
审核 | 林慧晶、陈金辉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最新资讯
在看点一下,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