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匡堰镇的南隅,藏着一个被时光轻轻吻过的地方——楝树下艺术村落。这里青瓷为韵,瓦砖作骨,老屋新院错落成诗,而其中最动人的篇章,莫过于那座名为「楝巢」的小院。它像一粒被春风唤醒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长成了许多人心中“新桃花源”的模样。
「楝巢」的故事,始于一位女儿对故乡的深情回望。少时记忆里的楝树、山间的杨梅与春笋,当旧日农房蜕变成咖啡馆、民宿与会客厅,当青石板路旁开满绣球与茶花,她终于让梦想落地生根:“我想埋下一粒小小的种子。”
这座250平米的江南院落,白墙黑瓦间藏着四季的呼吸:春有柳絮拂过油菜花田,夏夜星空下一起吟唱老歌,秋晨捧一杯暖茶听风穿廊,冬日炭火噼啪映红酡颜。它不刻意盈利,只为邀人“浪费时间”——在鹅卵石小径发呆,在软木长桌上“道桑麻”。
楝树下艺术村落的特别,在于它既是“颜值担当”,更是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3000余平方米的闲置农房被赋予新生,青瓷元素与瓦砖墙垣对话现代设计,而「楝巢」则是其中最具烟火气的注脚。
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气息,只有: 助农礼包:带走一筐带着露水的瓜果,让农户的辛勤被看见; 共享院落:99元包场的浪漫,换一日山水与宁静;三代人的欢笑:父母每日浇水的身影,女儿归巢的陪伴,成了小院最暖的风景。
为什么值得去? 若你厌倦了城市的疾驰,不妨推开「楝巢」的木门—— 像归人,也像过客,它像一直长在村里,低眉顺眼,却让每个来访者恍然“复得返自然”; 细节里的诗意,大白鹅呆呆驻守,天堂鸟与雪柳泼剌剌盛开,连石头都留着阳光踱步的痕迹; 共生的温度,艺术村落不是标本,而是与村民、土地、记忆共生的生态系统。
“茶是暖的,时间清凉如水。” 在楝树下,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命题,而是一盏杨梅酒、一筐青菜、一场仲夏夜星空下的合唱。或许正如主理人所愿:这粒种子终会长成一片荫凉,让漂泊的人记得归途,让乡土的故事继续生长。
导航搜索:慈溪匡堰镇倡隆村楝树下艺术村落
开放时间:周末正常营业,工作日接受包场预约
温馨提示:春天的小院绿得晃眼,记得带上一颗慢下来的心。
来源|in慈溪
编辑 | 沈轲艺
审核|赵思舜 胡孟才
慈溪·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