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的阴雨,让人怪讨厌的,这样的日子我通常会选择收拾东西,拖地、收衣服,把杂乱的纸张聚拢在一起扔掉,屋子整洁了,心情也会跟着明媚许多。

出太阳的日子就不一样了,百叶窗关不住阳光,连快枯死的龟背竹都忍不住伸长脖颈大口呼吸。那是一种很松软的味道,夹着一丝不知道从哪里飘来的土腥,但马上又会被阳光晒烫,直至消失。

就是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去了一趟广汉,不是去看三星堆的,而是跟着营造学社打卡古建。

作为专注于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民间学术团体,营造学社成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成员包括梁思成、刘敦桢等著名学者

他们与广汉结缘于1939年的川康古建筑考察,在这次为期半年的长途考察中,广汉是其中的重要一站;1941年,营造学社再次来到广汉,受邀参与重修县志,为之拍摄了一套几乎完整的建筑影像资料。

作家萧易的《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收录了这些照片,他将广汉比作古老中国城市的影子,那么,在现实中走进这座“影子之城”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三国里的雒城

竟是座公园?

坐高铁从成都出发,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广汉,第一站雒城遗址,站在大门处,如果没有提前稍做了解,很有可能会被城门上的字难住,雒,读luò,是广汉的古称


萧易在《影子之城》中将它作为第一个点位,并用《三国演义》来唤醒大家的回忆,这部古典名著共计一百二十回,雒城占了三回。

据说,这座城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时期,如今的雒城遗址与房湖公园连在一起,不过走到公园的一角,就会发现一段砖包城墙

或许,这便是我们离曾经的雒城最近的地方。和想象中不同,这段城墙高矮不一,蜿蜒曲折,两侧树木张牙舞爪,将人包裹在一种时空的迷宫之中。


仅看这些砖墙,似乎留给我们的讯息不多,但就是这样一座城池,却曾延续了两千余年,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陆续被拆除。

营造学社曾留下了一张广汉西城门的照片,重檐歇山顶门楼立于门洞之上,戴着草帽的农人、挑着布匹的货郎从中穿行而过。

而在如今的雒城遗址也有这样一道门,清凉的风穿过门洞,带着孩子逛公园的人,摘了新鲜的橘子蹲在门洞下吆喝的农人,偶然一瞥,也许会发现,时光匆匆,城市可大可小,但人们的日常和生活一直在持续。



还没进文庙,

先被“棂星门”惊艳。

打卡的第二站,是位于房湖公园内的文庙。见到正主之前,我和朋友先是被公园池塘里的荷花所吸引,后来一转身,就看见了文庙的棂星门


作为古代城市的文化中心,文庙的建设无疑是一件大事。而广汉文庙,即使在见多识广的梁思成、刘敦桢看来,也甚是特别

尤其是眼前的棂星门,高近9米,宽近15米,六柱五开间,柱脚雕有形态各异的狮子,柱与柱之间更是以一幅幅精美的雕刻相连,顶部的宝顶和神兽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我无法想象当时的营造学社成员围着它狠狠转悠了几圈,但萧易在《影子之城》中提到了抗战期间有古董商意图高价收购它的八卦,足以见其精美是一种共识。

那么,棂星门为什么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它被视为文曲星的象征,主宰文运,而要想获得更加深入的庇佑,下一步当然就是迈进文庙。


状元桥是文庙内的又一大打卡地,这里有一处半月形水池,小小的,和前面的荷花池形成鲜明对比。

桥跨于池塘之上,有不少游人已经踩了上去,内心期待着或许能博一个状元回归。


再往里,便是大成殿,个人感觉最值得一看的是建筑下的龙柱,或许因为时间原因,它的颜色没有那么艳丽,但雕刻却甚是精工,带着一种岁月不败之美。



焚烧字纸的字库塔,

是一种敬畏。

和文庙一脉相承的还有位于公园一侧的字库塔,老远就能看见它耸立在植被之上的尖尖顶。据说,这座塔始建于乾隆年间,三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六角攒尖顶。


不过,《影子之城》收录的营造学社所拍下的字库塔却不是这座。毕竟,当时这样的塔在广汉并不少见。

字库塔也被称之为惜字宫、焚字炉、圣迹亭,专门用来焚烧写有文字的纸张,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突显对文字的尊重与敬意。

除了充当风景塔角色的字库塔,它们通常建在寺庙、书院、宗祠旁,或是场镇、集市、古道附近,以便更多的人集中使用,有点像当时社会的一种基础文化设施。


而如今仍然立于房湖公园的这座字库塔,无疑在当时的广汉充当着其中的“要职”。当眼睛随着塔基逐渐往上观察,会在塔身二层与一尊小人像相遇

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仓颉,传说中造字的那位,足以见古代文人对文字的敬畏与信仰。


不过,在偌大的公园里,兴许因为景点太多,昔日繁忙的字库塔并没有多少人造访,只有迎着阳光疯狂生长的枝蔓,聆听着它古老的故事。

普普通通龙居寺,

竟藏着明代壁画?

逛完房湖公园这一圈的古建,一看还有时间,我们在三水镇会馆和龙居寺之间纠结了一会儿,决定先前往后者。

据说,当年梁思成在这里曾被中殿明代壁画所惊艳,他们一行欣喜地拍下四壁绘制的圆觉十二菩萨和二十四诸天像。


或许,就这些壁画而言,搞建筑的被征服并不具有绝对的说服力,但两年之后,这里还迎来了另一位专业大师的认证。

他便是张大千,彼时他刚从敦煌临摹壁画折返四川,与龙居寺壁画相遇的那一霎那,赞曰:“大有敦煌遗风”


遗憾的是,或许因为文物保护和修缮原因,今天的我们到龙居寺却并不能与这些壁画面对面,只能隔着围挡,阅读上面的介绍文字,根据图片猜测它的样貌。

不过,龙居寺的确值得一去,就算看不到壁画,它特有的建筑风格也给人很大的惊喜,尤其是两侧的回廊和寺庙后的树屋,我们去那天是下午四点多,刚好有点斜阳,光影加持之下,故事感很强。



同时,雕刻于建筑空间中的各位“打工人”,也很有意思。

喏,这位“金刚托柱”凭一己之力撑住了屋顶,确认过眼神,佛家也爱谐音梗,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住,寺庙的顶塌了有金刚托柱。


还有这位“角神”,在房檐底下不知道被压了多少年,每天都在想什么?


● ● ●

从龙居寺出来,已是下午五点多,眼睛直呼满足,但肚子却饿了,匆匆赶到河边的味道鲜干锅,填补一天的能量流失。


等菜的同时,脑海里不断翻阅今天看到的广汉古建,觉得这座城市太被低估了,过去一提到广汉,第一印象就是三星堆。

但假如挤不进三星堆,不妨到这里访一访古建,砖墙自有话说,椽梁自有故事。这次因为行程匆匆,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已和朋友约了三水镇,只能在心里默默和广汉古建说一声:

我跟你没完。

● ● ●

编辑丨牙尖儿

摄影丨牙尖儿

CONTACTS

找到小都

APP丨微信公众号丨新浪微博丨今日头条丨一直播

小程序(YOU点咖啡/YOU成都)丨抖音(游成都)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