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产业升级提速,一些传统的高校专业,变得难以匹配如今的市场需求,如何让学生可以学到更适合产业发展的知识,毕业后,能快速上手工作?上海五所高校,在昨天(3月29日)启动了应用型本科改革的试点工作。

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正转变办学理念,探索让教育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昨天,上海首批5所高校正式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这5所高校分别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电机学院。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理工类高校,它们将主动调整本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精准对接。具体怎么做?让我们先到上海电机学院去看一看。

这里是上海电机学院新揭牌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联合实验室,学生们正对机器人的部件进行拼装、测试。


这个实验室,是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全流程学习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制作环节和技术要点。


企业方、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是位于浦东的一家机器人头部企业,最近发布的智元启元大模型GO-1,能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看视频学技能,引发业界关注。公司负责人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当下的行业热点,在运营过程中,安装、维护、服务,需要大量的工程师。目前,这样的人才大量短缺。


校企共同开展专业规划、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能让企业收获更加匹配的人才,也能让学生在毕业后,就可进入相关工作岗位,实现双赢。


此次改革,上海电机学院遴选了机械学院作为试点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试点专业。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单元。上海此次针对应用型本科改革的核心,就是让企业需求直接进入高校改革的整体设置、实施过程中。

上海电机学院专门成立了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首届企业委员包括来自中国商飞、上海电气集团、发那科机器人等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的负责人。

招生方式也将改为“大类招生,按需编班”,将行业特点相同或相近的学科专业,合并成一大门类进行招生,入学后,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类型以及学生意愿,分班培养。由此逐渐形成“大一选专业,大二选产业,大三选企业,大四选岗位”的模式。

同样的理念,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此次改革,把原有的9个学科性工科学院,重组整合为5个技术学部。学校按企业岗位所需定向分班,学生入校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再进行专业分流。

此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理下调了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理论基础课程的学分权重;同时增设与生产一线密切相关的技术类、项目化课程,增设实践课程学分。

市教委表示,此次改革的目的,就是深度贴近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的精准对接。未来,这一改革将逐步推广到全市高校。

看看新闻记者: 陈俊杰

编辑: 张博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