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大会召开。为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主动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海选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高校先行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市高校。

“上海教育”政务新媒体推出“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专栏,介绍相关试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举措和特色亮点。今天,和小育一起走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来看学校的改革探索。

在新兴技术不断发展、传统企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4年制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天然的滞后期”,如何快速响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专微融合”的方式,探索新质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子与企业精准对接,双向奔赴。

“专微融合”,即传统专业与微专业相辅相成,前者夯实基础知识,后者打破专业壁垒,让学生“能学到时髦的真本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微专业建设始于5年前,迄今已开设31个,校党委书记李江表示,这是学校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传统优势的重要举措。学校将紧紧依托学科特色,主动对接上海“3+6”现代产业需求,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修订培养方案、细化项目设计、融合专微课程、培养产线师资及调配资源和管理等要素,落实“驻企培养、顶岗实践、师徒带教、共同考核”,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升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学校的微专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集成电路”微专业报名人数最多,今年开设6个班,吸引225名学生选修;“人工智能”微专业的生源最广,除了电子电气类外,还涵盖管理类、机械类、化学化工类、交通运输类、航空类,甚至外语类专业;基于优势专业“养老服务管理”建设的“生命健康管理”微专业报名也异常火爆。学校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选择微专业时,重点聚焦科技前沿技术领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连接以及面向就业市场的新兴学科。

校企合作作为微专业的办学特色,学校确保满足两个需求: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企业定向培养、行业用人前置的培养需求。副校长夏春明表示,微专业对应企业真实岗位要求,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学中的不足,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同步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并将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来优化课程设置。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作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与上海市域铁路运营有限公司共同研究探索新型“企业订单班”,采用“1+1+1.5+0.5”工学交替、专微融合的四个学段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生产实习现场

经过大一、大二的基础学习之后,学生在大三学年、大四学年第一学期(共1.5学年)需完成专业核心课、职业拓展课、产教融合实践课的修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为交通运输专业所设定的主干必修课程;职业拓展课主要基于职业发展、企业需求所修读的微专业课程以及其他技能拓展类选修课程;产教融合实践课程以校内实验实践课、企业生产实习课构成。

在此阶段,企业订单班的实践课程与实习环节,完全由企方主导、校方参与共同制定,包括实践内容、考评方式、评价标准等。跟岗实践是本阶段的重要且特色环节,企业为学生安排一对一带教师傅,并签订带教协议。

大四第一学期,学院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完成至少1项职业技能鉴定,例如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员(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值班员)、动车组制修师(动车组机械师)等。

学生将在大四第二学期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任务。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企业命题的方式,完成针对生产“真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分析。在此期间,企业订单班学生将在毕业跟岗实习阶段,跟随企业导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际工作,并在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项目式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适应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对高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以材料学院与工程学院为试点,携手集成电路头部企业,构建强粘性育人共同体——微电子封装现代产业学院。院长李军坦言,要探索校企双元制管理,让专微融合赋能产教融合,打造一套“高效且可复制的创新+应用型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学院重构“数理基础+工艺原理+材料特性”交叉课程群,将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贯穿其中,帮助学生掌握前沿的生产技术;与企业联合开发“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5门产教融合课程,开设“微电子封装”等3个集成电路领域微专业,联合编写3本产教融合教材;推行“2.5+0.5+1”产教融合新模式。


“2.5+0.5+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顶岗实习半年,2021级本科生李木子已能熟练操作价值千万的测试设备,在一家集成电路企业的产线上,他手持测试针,目光紧盯屏幕上的参数波动,一旁的产业导师赞许有加:“现在的学生,好好培训就是‘准工程师’了。


学生驻企实习

这种“真刀实枪”的历练让学生快速成长,2022级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学生代相龙用“破茧”形容自己的成长。从面对精密仪器手足无措,到“看、测、开、切”熟练掌握失效分析实验室的设备操作流程,他体会到了失效分析工程师们夜以继日磨样、抛光、封装芯片,其实体现了一个个为实现中国“芯”自立自强的年轻一代的拼搏精神。“导师说,集成电路行业容不得‘差不多’,99.9%就是100%失败。这种极致追求,是课堂永远体会不了的。”

微电子封装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副理事长瞿文元表示,集成电路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界、产业界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经过驻企培养,学生在专业素养、工程能力、技能水平和团队沟通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提升,高校与企业已成为培养集成电路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命运共同体。

素材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供

编辑:季昕

“在看”和“点赞”点这里哦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