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蓬勃发展,我国高校专业目录也随之不断更新。云南农业大学咖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自设立起便获得广泛关注,作为全国首个咖啡本科人才培养项目,该专业自去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以来,已迎来首届学生,标志着中国咖啡产业正式构建起“从田间到实验室”的完整知识体系。云南农业大学此番创新并非孤例,北京科技大学新增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全面融合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的前沿知识体系,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材料智能化发展需求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人工智能+主动健康”为核心,学生将结合个人兴趣、特长以及职业志向,形成个性化的定制培养方案……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这些新设专业犹如精密齿轮,精准咬合各行各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传动链条。
万亿市场催生“咖啡人才革命”
在云南普洱6000 平方米的咖啡种植园内,一排排咖啡树苗在咖啡种质资源圃中排列开,2024级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们凑在教师董云萍身旁观察每株咖啡的叶片颜色、植株长势。这批来自 11 个省份的学生,已在“中国咖啡之都”普洱开启了学习之旅。
随着新兴产业与消费升级浪潮席卷全国,中国咖啡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南去年的咖啡种植面积达 126.7万亩、产量 14.6万吨,占全国 98%以上,稳坐中国咖啡产地的“头把交椅”。数据 显示,云南咖啡的精品率已从2021年的8%提升至2024年的31.6%,精深加工率从20%提升至80%,云 南咖啡产业正加速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一蜕变也彰显出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迫切渴求。
去年,云南农业大学成立全国首个咖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填补了国内高等教育在咖啡领域的空白。“过去我们的咖啡人才依赖海外培训,现在终于有了自主培养体系。”云南农业大学普洱热带作物学院副院长李学俊介绍,该专业涵盖咖啡种植、加工、品鉴、贸易等全产业链课程,目标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咖啡人才。
很多该专业的新生入学前并未见过咖啡树,入学后,从田间地头开始认识咖啡,便是他们最基础的实践课。该专业负责人陈世伟介绍,专业更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大一主要设置通识和基础课程,大二加入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咖啡加工、采摘、烘焙、质量监控、新产品设计等。实践课程占比达45%以上,且每门课程都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咖啡种质资源圃,与省内外的企业建立合作实习基地等,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咖啡实操技能,还能紧跟咖啡产业发展趋势。
尽管云南咖啡产量很高,但长期以原料供应为主,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滞后。陈世伟指出,学生将系统掌握咖啡树种植、品质调控、产品研发等技能,推动云南从“原料输出”转向“精品创造”。 此外,课程还融入 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助力解决种植端的水资源利用、加工端的低碳生产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部分业内人士担忧,行业高速发展可能导致人才“流水线化”,削弱咖啡的文化属性。对此,陈世伟强调,专业注重“技艺传承与科技创新并重”,例如设立“咖啡文化史”“感官美学”课程,确保人才兼具技术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此外,面对价格战、同质化竞争等产业痛点,课程设置上还特别强化了差异化产品开发与品牌运营能力。
随着瑞幸、库迪等品牌扩张,以及蔚来、安踏等企业跨界布局咖啡赛道,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激增。云南农业大学普洱热带作物学院已经与40 余家单位建立合作,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从事咖啡的研发、品控、贸易、管理等岗位,还能通过校内创业平台,开设精品咖啡馆或创立自有咖啡品牌。
以产业为导向成专业布局新态势
云南农业大学的“咖啡革命”只是全国高校专业改革的缩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新业态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适应的人才。国内众多高校对专业进行改革,其设置更加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需求。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222 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业内人士表示,如今较为迫切的问题就是专业类型、教育质量如何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智能海洋装备、材料智能技术、农林智能装备工程……从名称上看,去年新增的专业跨学科色彩强烈,交叉融合特色明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引导和支持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新专业,去年24 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录内专业达 816 种。多位涉及新增专业的高校招生办负责人表示,这些专业聚焦国家战略,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希望对先进软物质材料做深入研究,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卢硕华是华南理工大学去年在浙江省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综合成绩第一名,被该校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他希望能够持续完成硕士乃至博士阶段的深造,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华南理工大学是首个申请设置软物质科学与工程、智能海洋装备专业的高校,这两个专业都侧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升级、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例如,智能海洋装备是为了满足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海洋资源和能源开发需求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从入学开始,我们为学生安排一对一指导老师,力求培养一批跨行业未来领军人才。”华南理工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程亮说。
生物育种技术专业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以遗传育种专业课程为基础,增设生物智能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新型课程,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课程。北京农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董利民介绍,学校新增的生物育种技术专业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新增该专业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表示,近年来,高校增设和调整专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实际上,高校学科设置调整工作一直在进行中。去年,教育部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 1670 个,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 1673 个,调整力度空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业内人士指出,高校专业大调整并非简单的“加减法”,而是需要精准施策、多元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增设一批急需的紧缺专业;另一方面,也应瞄准区域需求,增设地方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