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缝补的手艺里,总有些碎星子坠在人间针脚。譬如那颗被举了整条巷子的苹果,从张婶传至刘伯最后摆进独居老人的果盘,内里沁出的蜜竟比日照金山更恒久。东营人的善意,原是这般将整座城市的烟火气酝酿成蜜,幸福其中!
见斜阳在斑驳的台阶上裁出细碎金箔,七旬的赵奶奶扶着漆色褪尽的扶手,路过三楼转角处的椅子上歇歇。不知谁用红绸还缠绕上一圈,想来是让老人在冬日里坐着更加舒适。听父亲说,这是社区担心老人上下楼不便,用慈善资金建起的临时歇脚处。这把椅子背后还有个浪漫的名字“转角遇到爱”。这场景总让我想起白居易笔下“闲坐说玄宗”的意境——每一把椅子都是市井版的《长恨歌》,承载着凡尘的暖意。“这把椅子可比《诗经》里的甘棠。”父亲曾如此评价。当330把这样的座椅在老旧小区次第绽放,谁说市井巷陌不能生长出《击壤歌》的桃源?
春节前,有幸参加了一次社区实践活动。在社区活动室里,二十多位大妈的织针如春蚕食叶,熟练地将旧毛线编织成围巾手套,仿佛重现了《诗经》中“素丝五”的古韵。“这不正是《乐府》里的‘裁衣寄远道’啊。”我不禁惊叹。那些带着体温的织物经社区共富工坊的流转,最终化作孤老餐桌上的年糕。邻巷失独老人刘爷爷收到绒帽后,哪怕行动不便也要拄着拐杖来到社区表示感谢。我突然对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另一番理解。那些看似细弱的善意,也能织就《清明上河图》里的人间暖色。
《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东营人的慈善情致,不在高山流水处,而在楼道转角的喘息声里,在竹针碰撞的私语中。如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市井佳话,这些小善正如苏东坡笔下“飞鸿踏雪”——虽无雷霆之势,却在岁月里烙下永不消融的温存。当社区的慈善力量,将涓涓细流化为万家灯火里的羹汤药香,方知老子“大音希声”的奥义,原是藏在这市井阡陌的脉脉温情中。(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整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