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任见《刘禹锡传》(第3版)第十四章 超尘拔俗刘禹锡
第十四章 超尘拔俗刘禹锡
作为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的刘禹锡,一生胸襟开阔,积极向上,在开成二年即公元837年春三月的洛滨修楔时,分司东都的老干部们揽美妓,执美酒,忘情狂欢,独有刘禹锡,赋诗中还期望裴度带领诸位东山再起,报效社稷。
开成二年的刘禹锡已经66岁了,裴度更要年长得多,连“年龄不饶人”都全然忘光的刘禹锡,可真是一员屡败屡战的革命老将啊。
32 超尘拔俗刘禹锡
2007年,是拙著《刘禹锡传》、《白居易传》和《元稹传》产生影响的一年。读到这些传记的朋友,读后感都是宝贵的,有的尚在梳理中,有的已跟我交流了。
刘禹锡是受人敬佩的中唐大家,我在《刘禹锡传》里,是把王叔文和他作为永贞年间卓有才能的政治领袖来处理的。虽说永贞改革依然在维护皇权,但其削藩治宦、除贪祛腐,乃至简放冗人、节制国用都是有益社稷、造福百姓的,功绩不可磨灭。
刘禹锡,字梦得,公元793年以22岁之龄,考中进士并登博学鸿词科。公元795年,24岁的刘禹锡通过吏部铨试,被授予九品秩级的太子校书。次年,其父刘绪在扬州病故,刘禹锡依制丁忧守丧3载,之后进入杜佑的徐泗濠节度使幕府,任掌书记年底再转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公元802年调补到长安京兆府,任渭南县主簿。
公元803年是贞元十九年,刘禹锡升为正八品上阶的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等同在御史台。两年后刘禹锡由宰相杜佑力荐,授官崇陵使判官,当年四月再迁为从六品上阶的屯田员外郎兼判度支盐铁。前后近三年的时间,刘禹锡为京师重臣,与多位高官来往频繁,关系密切,除宰相杜佑外,还有中书令韦皋、中书舍人崔邠、工部侍郎张荐、司空严绶、吏部郎中韦执谊等。
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刘禹锡与深得顺宗李诵宠幸的户部侍郎王叔文、右散骑常侍王伾以及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四人组成革新集团,限制藩镇,惩处阉党,遣散无恶不作的五坊小儿,制裁贪赃枉法的京兆尹李实,风雷激荡,举国称好,时号“二王刘柳”。新旧唐书记载说,柳宗元看不惯时任御史中丞的武元衡,武元衡很快就被降为太子右庶子,而侍御史窦群奏劾刘禹锡等人“挟邪乱政”,当天就被罢了官,宰相韩皋对永贞革新意见很大,没多久也被贬为湖南观察使。
顺宗李诵当太子时就患了偏瘫,登极不久便被其子李纯弄到了一边,李纯自任宪宗,口味与乃父大相径庭,王叔文等人立时遭殃,王叔文、刘禹锡等10人均遭贬逐,时称“二王八司马”。李纯还从根儿上将他们办成铁案:以后“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唐代贬臣改任离京师较近之地或适当升职谓之量移,一般要等大赦之年皇帝开恩,但这十个人,李纯一开始便不给任何翻身的机会了,可谓仕途渺茫,黑暗无边。
公元805年也是元和元年,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一沉十载,从三十四岁到四十四岁。
当时的朗州,按《元和郡县图志》载,东西一百里,南北一百七十五里,所辖只有两个县,一曰武陵,一曰龙阳。川间河患频仍,山上民生荒凉。三十四岁,年富力强,正在大有作为,眨眼间被赶出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刘禹锡不是别人,他干什么都与众不同,绝不人云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不仅心胸开阔,遇事想得开,而且有一股不服气的倔劲儿。他被贬到朗州,呆了十年。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又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如今满朝新贵,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红火,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以后,爬上来的呢。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老先生不怕惹祸,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满朝新贵,曾经像盛开的桃花一样鲜艳,如今又都默无声息了,可是我这个当年被赶走的刘郎,今天又回到这里,不仅如此,他还在小序中声言要“以俟后游”,就是说他以后还要来,看看这玄都观还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在古代,只要是以皇帝的名义被惩处的,即使有冤情也不敢怨天尤人,皇帝即便错了也不能算错,这叫臣罪当诛,圣上英明,但刘禹锡始终对自己的逐臣身份耿耿于怀,始终带几分桀骜不驯。“二十余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能几人!”其实,做人就该有这么点倔劲儿,何必厚道得左脸挨了打再把右脸伸过去呢,皇帝怎么着,皇帝也有错。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但与柳宗元不同,与惟心的韩愈更不一样,因而他的《天论》是超越的,长久放射光辉的。“天”是什么,在统治者强大的时候,“天”不知弄到哪里去了,当统治者弱小的时候,“天”就被抬出来敬奉了。关于人的立身处世,他也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朗州之后,又贬连州、夔州、和州,在扬州会见白居易时,还劝白居易不要太灰心:“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
弃置于巴山楚水这样的凄凉之地二十三年,回来后成了出土文物一样的老古董,许多朋友都死了。刘禹锡看到的却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尽管他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内心悲苦,但他把这种悲苦摆到时光流逝的广阔背景上来观照,悲苦便化作了透彻的哲理。
刘禹锡的胸怀确实与众不同,与白居易登上灵寺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晚年的他居然以此为乐。
刘禹锡的诗,意象鲜明,内涵浓厚,语言精练自然,乍看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特别经得起咀嚼,他的咏史诗,用经过精选的意象,以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又深沉又悲凉,历来为人所称道。譬如《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依山修建,以长江为天险的石头城,地形险固,曾经是六朝时镇守南京的军事重镇。然而,陈朝灭亡以后,城垣逐渐颓败,最后变为一座空城。六代豪华全都消逝了,没留下一点痕迹,只有这四在的青山,长江的波浪和天边的明月,还在寂寞地守候。如今,连空城也没有了,然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依然醒目地刻石头城的历史上。白居易曾经预言,后来的诗人凭吊古城,都无法避开作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诗的挑战。果然,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写《金陵怀古》词有“潮打空城寂寞回”句。元代颇有名气的诗人萨都剌写《金陵怀古》这首名词也把“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意象巧妙地组织在诗里:“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再譬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桥边的野草野花映照着夕阳,燕子在普通百姓家里飞出飞进,这是人人都能看到眼前实景,说不上有什么新奇,但第三句突然一跌,出实入幻,以几百年前显赫赫一时的王谢两大家烟消云散,提醒当时那些炙手可热的权贵不要得意忘形:历史无情,何必那么不可一世!是啊,当年疯狂地弹劾刘禹锡的那些官僚,都像枯叶一样凋落了。然而,“人间要好诗”,一千多年来刘禹锡的诗却永远滋润着后人的审美快感。
刘禹锡贬谪夔州的时候,写了一些七绝,也是后代诗人极力尊崇的,差不多超越新乐府的那些诗。像《竹枝词》。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白帝城头,白盐山下,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的如鱼得水。可是诗人是北方人,还是被赶到这里来的,看着此情此景,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婚姻嫁娶这样的必然事件,女子也总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原因正在于重男轻女的小农社会。“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天晴的“晴”与多情的“情”同音,由于这种双关隐语,使这首诗情致无限,传诵千年。
作为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的刘禹锡,一生胸襟开阔,积极向上,在开成二年即公元837年春三月的洛滨修楔时,分司东都的老干部们揽美妓,执美酒,忘情狂欢,独有刘禹锡,赋诗中还期望裴度带领诸位东山再起,报效社稷。
开成二年的刘禹锡已经66岁了,裴度更要年长得多,连“年龄不饶人”都全然忘光的刘禹锡,可真是一员屡败屡战的革命老将啊。
刘禹锡传
任见 著
本书简介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名句,早已为后世所传扬,但刘禹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政治家。
研究刘禹锡的文字历代不绝,然而真正从生活经历的角度为他立传的,迄今没有。任见先生的《刘禹锡传》是以唐代历史为背景,以刘禹锡的政治活动、文学创作为重点,以他的人生际遇、情感历程为主线,以大气魄、大制作为标的要求,创作出来的重量级作品。
任见《刘禹锡传》文笔洗练,辞藻华贵,构思布局艺技独运,故事情节磅礴跌宕,文言与白话结合无隙,简约与饱满至于极致,既与刘禹锡的大家名作地位般配,与中唐丰富多彩的诗文艺术气象相和谐,又将中国文字的魅力发挥到了新颖动人的特殊境界,一卷展读,不忍释手。
此书最初有1997年版本,2007年删节和缩写本是第二版,这个版本是2014年的第三个版本,篇幅长了很多,内容基本上恢复到了缩写之前丰富而细腻的状态。
任见《刘禹锡传》
目录
第一章 诗童灵悟名不虚传
第二章 如此意境岂是淫调野曲?
第三章 赤心官吏与社稷大业
第四章 死对头请客是不是鸿门宴?
第五章 桃红馆里柔媚的笑容
第六章 耀眼明灯照亮亘古长夜
第七章 玄都观桃花招祸殃
第八章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第九章 前度刘郎今又来
第十章 苏州乙姝儿二世
第十一章 受绁雄鹰仍欲展翅高飞
第十二章 经邦之志济世之道
第十三章 “诗豪”梦得
第十四章 超尘拔俗刘禹锡
第十五章 传主年谱·纪念联语·对应年表
本书章节索引
著者任见简介
后山学派燕山小队(原京北燕山书屋)编辑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名家漫说”,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丝路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