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任见《刘禹锡传》(第3版)第十五章 传主年谱+本书章节索引
第十五章 传主年谱+本书章节索引
34 传主年谱
此年谱经任见细致考订并作为《刘禹锡传》的撰著参照。
唐代宗大历七年,壬子(公元772年)
刘禹锡生于苏州嘉兴县江南驿后。
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公元780年)
刘禹锡九岁。
从诗僧皎然、灵澈学诗。
贞元六年,庚午(公元790年)
刘禹锡十九岁
北游长安。
贞元九年,癸酉(公元793年)
刘禹锡二十二岁。
登进士第。
是年,顾少连知贡举。试题为:《平权衡赋》、《风光草际浮诗》。取进士三十二人,其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相知。又登宏辞科,识李绛。
贞元十年,甲戌(公元794年)
刘禹锡二十三岁。
向权德舆献文。
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795年)
刘禹锡二十四岁。
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贞元十三年,丁丑(公元797年)
刘禹锡二十六岁。
父卒于扬州。葬父于荥阳。途中为撰《讯甿》采访流民。
贞元十六年,庚辰(公元800年)
刘禹锡二十九岁。
入杜佑幕。夏,为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经历戎马生活数月。秋,改为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贞元十七年,辛巳(公元801年)
刘禹锡三十岁。
仍为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代杜佑撰表、状多篇。与李益、张登、段平仲等交游。
贞元十八年,壬午(公元802年)
刘禹锡三十一岁。
调补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代京兆尹韦夏卿撰表、状多篇。与柳宗元、韩泰听施士句讲《毛诗》。
贞元十九年,癸未(公元803年)
刘禹锡三十二岁。
在渭南县主薄任。闰十月,入为监察御史。举崔群自代。卜居于长安光福坊。与韦执谊、王叔文、韩愈、牛僧孺等交游。与令狐楚通讯唱和。代宰相杜佑、京兆尹李实、东都留守韦夏卿、御史中丞李位撰表、状多篇。
与薛氏成婚。
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804年)
刘禹锡三十三岁。
在监察御史任。兼领监祭使,与李程等交游。作诗赠张荐、王涯。代御史中丞武元衡撰表、状多篇。
贞元二十一年
唐顺宗永贞元年,乙酉(公元805年)
刘禹锡三十四岁。
正月,仍为监察御史。
二月,兼署崇陵使判官。
四月,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仍兼崇陵使判官。举柳公绰自代。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组成政治革新集团。遭窦群弹劾。
八月,顺宗年禅,宪宗即位。
九月,刘禹锡贬连州刺史。过江陵,遇韩愈,作《韩十八恃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
十月,再贬朗州司马。革新集团成员被贬者十人,史称“二王八司马”。
是年,代杜佑撰表多篇,又作《救沈志》、德宗挽歌等。
长子刘咸允,小名允郎出生。
唐宪宗元和元年,丙戌(公元806年)
刘禹锡三十五岁。
在朗州司马任。居于招屈亭之旁。与顾彖、董涎等交游。上书杜佑。
八月,宪宗诏:刘禹锡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时王伾已病卒,王叔文赐死。
元和二年,丁亥(公元807年)
刘禹锡三十六岁。
在朗州司马任。
元和三年,戌子(公元808年)
刘禹锡三十七岁。
在朗州司马任。得柳宗元寄文。与白居易通讯唱和,作《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此答贶》。
次子刘同,字广异,小名仑郎出生。
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
刘禹锡三十八岁。
在朗州司马任。托程异献诗于李吉甫。
元和六年,辛卯(公元811年)
刘禹锡四十岁。
在朗州司马任。吕温卒,作诗哭之。撰董侹集纪、《辩易九六论》。在朗州司马任。又上书杜佑。撰董挺墓志铭、顾彖墓表。
元和七年,壬辰(公元812年)
刘禹锡四十一岁。
在朗州司马任。
女儿出生。
元和八年,癸巳(公元813年)
刘禹锡四十二岁。
在朗州司马任。与窦常唱和。上书李绛、武元衡。窦群过朗州,刘禹锡代撰谢上表。
元和九年,甲午(公元814年)
刘禹锡四十三岁。
在朗州司马任。作重要论文《天论上、中、下》等,赋有《谪九年赋》、《望赋》、《何卜赋》、《砥石赋》、《楚望赋》等,诗有《武陵书怀五十韵》、《游桃源一百韵》、《桃源行》、《泰娘歌》、《竞渡曲》、《采菱行》、《阳山庙观赛神》等。
与柳宗元、元稹、杨归厚等通讯唱和,与僧交游。
元和十年,乙未(公元815年)
刘禹锡四十四岁。
二月,与柳宗元等奉诏回长安。作《伤独孤舍人(郁)》、《酬杨侍郎凭见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等诗。
三月,复出为播州刺史。因裴度请,改连州。殷尧藩有诗送别。途中与柳宗元唱和,至衡阳分路。
五月,抵任。撰《谢上连州刺史表》,谢武元衡、张弘靖启。
六月,武元衡被刺,作《代靖安佳人怨二首》。
元和十一年,丙申(公元816年)
刘禹锡四十五岁。
在连州刺史任。撰《连州刺史厅壁记》。与杨千陵等通讯唱和。
元和十二年,丁酉(公元817年)
刘禹锡四十六岁。
在连州刺史任。得柳宗元寄文及药方。与元稹、白居易通讯唱和,作《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
十一月,撰《贺收蔡州表》,作《城西行》、《平蔡州三首》。
元和十三年,戍戌(公元818年)
刘禹锡四十七岁。
在连州刺史任。
正月,撰《连州贺赦表》、《贺门下裴相公(度)启》、《与刑部韩侍郎(愈)书》。
四月,撰《贺雪镇州表》。
是年,得薛景晦寄《古今集验方》,编《传信方》报之,自撰前言。又作智严律人师碑,袁滋、于颇挽歌。
元和十四年,己亥(公元819年)
刘禹锡四十八岁。
在连州刺史任。
二月,作《贺平淄青表》、《平齐行二首》、大鉴禅师碑。
冬,母卒,送母柩葬荥阳。
十一月,次衡阳,闻柳宗元卒,作诗哭之。过鄂州,与李程相会。
在连州期间重要作品有《问大钧赋》、《吏隐亭述》、《海阳十咏》、《莫徭歌》、《插田歌》等。裴昌禹来访。与僧交游。
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820年)
刘禹锡四十九岁。
撰文祭柳宗元。与白居易唱和。
八月,令狐楚谪衡州,在洛阳会刘禹锡。
唐穆宗长庆元年,辛丑(公元821年)
刘禹锡五十岁。
冬,除夔州刺史。由洛阳赴任,经鄂州,与李程唱和。
是年,作吕温集纪,《伤愚溪三首》。
长庆二年,壬寅(公元822年)
刘禹锡五十一岁。
正月,抵任。撰《夔州谢上表》、《夔州刺史厅壁记》,与温造、王涯唱和。
是年,裴昌禹来访,韦绚来求学。
长庆三年,乡卯(公元823年)
刘禹锡五十二岁。
在夔州刺史任。
撰《贺册皇太子表》、《夔州论利害表》、《夔州始兴寺移铁象记》。
长庆四年,甲辰(公元824年)
刘禹锡五十三岁。
正月,穆宗卒,敬宗即位。
二月,撰《贺龙飞表》、《慰国哀表》。
三月,撰《贺赦表》。
五月,撰《论利害表》。
在夔州期间,重要作品有《奏记丞相府论学事》、《竹枝词九首》
等,将以前所撰《鉴药》等文,整理为《因论七篇》。为柳宗元编遗集,并撰前言。与元稹、白居易、杨巨源等唱和。
夏,转和州刺史。
作《自江陵沿流道中》、《西塞山怀古》、《武昌老人说笛歌》等。
应崔群之邀,游宣州,作《九华山歌》。
八月,抵任。和州值旱灾之后,关心民瘼。撰《和州谢上表》、《洗心亭记》。
唐敬宗宝历元年,乙巳(公元825年)
刘禹锡五十四岁。
在和州刺史任。
撰《贺改元赦表》、《和州刺史厅壁记》、《祭韩吏部(愈)文》。
宝历二年,丙午(公元826年)
刘禹锡五十五岁。
冬,罢和州刺史。
在和州期间重要作品有《历阳书事七十韵》、《金陵五题》等。
与李德裕、元稹、白居易、崔玄亮、韩泰等唱和。
离和州,游建康,作《经檀道济故垒》、《金陵怀古》等诗。
过扬州,与白居易相遇,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诗。
游楚州,与郭行余相会。
过汴州,与令狐楚相会。
唐文宗大和元年,丁未(公元827年)
刘禹锡五十六岁。
春,返洛阳,作《罢郡归洛阳寄友人》等诗。
秋,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举姜伦自代。
作《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敬宗挽歌、《洛中送韩七中丞(泰)之吴兴口号五首》等。
与白居易、令狐楚、姚合等唱和,为令狐楚撰《沛州刺史厅壁记》。
大和二年,戊申(公元828年)
刘禹锡五十六岁。
春,为主客郎中,至长安。作《再游玄都观》、《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与歌者何勘》等诗。
裴度欲荐刘禹锡和制诰,未成。充集贤殿学士。
与裴度、李绎、崔群、白居易、质承宣、杨嗣复、韦行式、张籍联句。
大和三年,己酉(公元829年)
刘禹锡五十八岁。
除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举韩泰自代。
撰王涯先庙碑、令狐楚家庙碑、法融大师新塔记。
白居易编《刘白唱和集》卷上、中。
大和四年,庚戌(公元830年)
刘禹锡五十九岁。
在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任。求分司东都,未果。
作《哭王仆射相公(播)》、《祭兴元李司空文》、《美温尚书(造)镇定兴元以诗寄贺》、《庙庭偃松诗》等。代裴度撰表、状数篇。
大和五年,辛亥(公元831年)
刘禹锡六十岁。
在集贤殿期间供进新书二千余卷。
与裴度、令狐楚、白居易、元稹、韩泰、杨归厚、李德裕、张籍等唱和。
七月,元稹卒,作诗哭之。
八月,作《哭庞京兆(严)》等诗。又作刘仁师遗爱碑。
十月,出为苏州刺史,姚合有诗送别。
过河中府,与李程相会。
过洛阳,与白居易相会。
大和六年,壬子(公元832年)
刘禹锡六十一岁。
二月,抵苏州刺史任。举韦应物自代。苏州水灾,请得朝廷赈济。
撰《澈上人文集纪》、《祭虢州杨庶于(归厚)文》、《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等诗文。编《吴蜀集》。
白居易编《刘白唱和集》卷下(《刘白吴洛寄和卷》)。
大和七年,癸丑(公元833年)
刘禹锡六十二岁。
在苏州刺史任。以政最,赐紫金鱼袋。
自编诗文集,编《彭阳唱和集》,为李绛编遗集,皆撰前言。
是年闰七月,李绅过苏州。
长子刘咸允中进士。
大和八年,甲寅(公元834年)
刘禹锡六十三岁。
在苏州期间,作《魏生兵要述》等。
七月,移汝州刺史。
过扬州,与牛憎孺相会。
过沛州,与李程相会。
抵任后,举裴弘泰自代。
十一月,李德裕过汝州。
儿子刘咸允与杨归厚之女成婚。
大和九年,乙卯(公元835年)
刘禹锡六十四岁。
在汝州期间,与裴度、白居易、令狐楚等唱和。
九月,移同州刺史。过洛阳,与裴度、白居易相会。
十二月,抵任,举萧俶自代。
开成元年,丙辰(公元836年)
刘禹锡六十五岁。
同州连遭旱灾,请得朝廷赈贷,放免旧欠。
秋,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编《汝洛集》,并撰前言。
开成二年,丁巳(公元837年)
刘禹锡六十六岁。
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二月,应李珏之邀,与裴度、白居易等于洛水修楔。
十一月,令狐楚卒,作诗哭之。
将大和五年以后与令狐楚唱和诗续编入《彭阳唱和集》,撰后引。
与白居易、牛僧孺、杨汝士、杨嗣复、李绅等唱和。
开成三年,戊午(公元838年)
刘禹锡六十六岁。
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撰韦处厚集纪,薛春、王质神道碑。文宗欲置诗学士,杨嗣复首荐刘禹锡,李珏反对此事,遂作罢。
开成四年,己未(公元839年)
刘禹锡六十八岁。
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加尚书衔。撰史孝章神道碑。
开成五年,庚申(公元840年)
刘禹锡六十九岁。
改秘书监、分司东都。撰令狐楚集纪、崔倕神道碑、文宗挽歌等。
武宗会昌元年,辛酉(公元841年)
刘禹锡七十岁。
春,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作《秋声赋》。
会昌二年,壬戌(公元842年)
刘禹锡七十一岁。
病中撰自传。
七月卒,赠兵部尚书。
葬于荥阳县西檀山原。
35 本书章节索引
01 灿烂星宿……………………………………………
02 荇影荷韵……………………………………………
03 诗僧颔首……………………………………………
04 咀英撮华……………………………………………
05 声实之辩……………………………………………
06 仕运开启……………………………………………
07 东宫绸缪……………………………………………
08 冷菊幽径……………………………………………
09宏图初绘……………………………………………
10 痛除弊政……………………………………………
11 危机暗生……………………………………………
12 形势逆转……………………………………………
13 兰摧蕙折……………………………………………
14 荒草悠悠……………………………………………
15 陶令奈何……………………………………………
16 期望远寄……………………………………………
17 天论光芒……………………………………………
18 砥石之赋……………………………………………
19 秋情无涯……………………………………………
20 紫陌红尘……………………………………………
21 万货明珰……………………………………………
22 恸然凛然……………………………………………
23 妙词善怀……………………………………………
24 沉舟侧畔……………………………………………
25 前度刘郎……………………………………………
26 去意相递……………………………………………
27 春馈江南……………………………………………
28 分司洛阳……………………………………………
29 壮赋金秋……………………………………………
30 诗豪永在……………………………………………
31 经邦之志 济世之道 ………………………………
32 “诗豪”梦得………………………………………
33 超尘拔俗刘禹锡……………………………………
34 传主年谱……………………………………………
35 刘禹锡纪念联语……………………………………
36 本书唐代年号对应公元纪年表……………………
本书章节索引 …………………………………………
著者任见简介 …………………………………………
刘禹锡传
任见 著
本书简介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名句,早已为后世所传扬,但刘禹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政治家。
研究刘禹锡的文字历代不绝,然而真正从生活经历的角度为他立传的,迄今没有。任见先生的《刘禹锡传》是以唐代历史为背景,以刘禹锡的政治活动、文学创作为重点,以他的人生际遇、情感历程为主线,以大气魄、大制作为标的要求,创作出来的重量级作品。
任见《刘禹锡传》文笔洗练,辞藻华贵,构思布局艺技独运,故事情节磅礴跌宕,文言与白话结合无隙,简约与饱满至于极致,既与刘禹锡的大家名作地位般配,与中唐丰富多彩的诗文艺术气象相和谐,又将中国文字的魅力发挥到了新颖动人的特殊境界,一卷展读,不忍释手。
此书最初有1997年版本,2007年删节和缩写本是第二版,这个版本是2014年的第三个版本,篇幅长了很多,内容基本上恢复到了缩写之前丰富而细腻的状态。
任见《刘禹锡传》
目录
第一章 诗童灵悟名不虚传
第二章 如此意境岂是淫调野曲?
第三章 赤心官吏与社稷大业
第四章 死对头请客是不是鸿门宴?
第五章 桃红馆里柔媚的笑容
第六章 耀眼明灯照亮亘古长夜
第七章 玄都观桃花招祸殃
第八章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第九章 前度刘郎今又来
第十章 苏州乙姝儿二世
第十一章 受绁雄鹰仍欲展翅高飞
第十二章 经邦之志济世之道
第十三章 “诗豪”梦得
第十四章 超尘拔俗刘禹锡
第十五章 传主年谱·纪念联语·对应年表
本书章节索引
著者任见简介
后山学派燕山小队(原京北燕山书屋)编辑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名家漫说”,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丝路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