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即将结束,这个清明再次被《清明奇妙游》惊艳。除了清明节气独特的内涵,也带领大家解锁了一段神仙友谊。

节目《少年游》让大家看到了好的友情长啥样。三十年情深不移,有一种友谊,叫元稹和白居易,让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这段动人的友情。唐代诗坛,有这么一对极品好友,诗词唱和三十余年,往来诗篇千首,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那就是世称“元白”的元稹和白居易。

公元803年,24岁的元稹与大他7岁的白居易,一起考上了公务员,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从此命运将二人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遭遇贬谪的事业低谷,亦或是亲人故去的脆弱关头,二人都相互陪伴,不离不弃,成为患难见真情的模范好友。

尤其是他们同当校书郎时,好的简直像是“连体婴”一样,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曾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感情可见一斑。


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公元806年,元稹因触犯权贵被贬河南,不久收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于是回家丁忧。元稹跟母亲感情很深,八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长大,家庭贫困上不起学,他的知识都是母亲教的。

元稹回家丁忧后又没了俸禄,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耿直的白居易挺身而出:你没工资,我养你呀,伯母的墓志铭,我来写吧。

这份深情,元稹记在心里。5年后,白居易的母亲病逝,墓志铭是由元稹写的。当时元稹被贬江陵,无法亲自吊丧,委派侄子专程前往代表自己吊祭。深知好兄弟守丧期间经济拮据,虽然自己手头也不宽裕,却三次寄钱资助白居易,总计有二十万。


关于这一段,白居易在《寄元九》一诗中这样说的:

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

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二十万对元稹来说多不多?在白居易同时期创作的诗中可以找到参考:“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此时的白居易是京兆尹户曹参军,是个负责民政和财政的京官,他个人对此十分满意,所以才写了暴露工资的《初除户曹,喜而言志》一诗。

而元稹呢,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在地方老老实实做人。就算二人工资相当,二十万也相当于元稹小半年的工资。请问哪位朋友愿意分你一半年薪?这样的朋友给我来一打。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与牵挂。用元稹的话说,二人的友谊是:迹由情合,言以心诚。远定生死之契,期于日月可盟。坚同金石,爱等弟兄。

白居易也一样,说二人是: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

的确,自相识之日起,他们即志同道合,生死不渝,诗唱往和三十多年,互相写诗近千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情谊最笃、交往最长、唱和最多的一对挚交诗友。既前无古人,又后无来者。


再好的朋友,也有面临离别的一天,有的是走着走着走散了,从此成为陌路,有的是生命走到了尽头,再也不能共同进退了。

公元831年,元稹病逝于武昌,消息传来,白居易哭了。“今在岂有相逢日,未死应无暂忘时。从此三篇收泪后,终身无复更吟诗。” 始以诗交,终以诗诀,白居易为他最好的朋友元稹写下祭文,“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於人间,今不复叙。”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一种友谊,叫元稹和白居易。

你心中的神仙友情长啥样?

留言一起分享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