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其实吧,胖胖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身边有些家长对夏令营、军训,甚至某些所谓的“教育学校”情有独钟,好像送进去一圈,孩子就能变成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一样。

胖胖之前还跟家里老一辈人争论过这个问题,老一辈人觉得,这些地方能磨炼孩子,让他们变得“标准化”,走路、叠被子都规规矩矩的,甚至会劝一些调皮的家长:

“谁谁谁太调皮,要是能送去某某夏令营就好了,回来肯定变乖!”

但胖胖就经常和老一辈人会有这种隔阂,你说,这到底是把孩子当人,还是当机器?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点没啥好争的。

一个再跳脱、再有个性的孩子,进了这些“训练场所”“教育学校”,都可能被整得服服帖帖。

这种“服从性教育”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它并不会直接告诉你要服从,而是通过环境、体罚逼着你服。

就像在单位里,领导问你服不服,服了升职加薪,不服跪着挨整,那你服不服?

军训的时候,教官问你服不服?服了,让你去休息,不服?太阳底下暴晒,做深蹲踢正步,服不服?

在这种地方,个性是可以被一点点磨掉的,不是说天生服还是不服,而是环境会把你“压缩”成标准化的形状,像压缩饼干一样,最后你不服也得服。

胖胖今天刷到一条新闻:

3月24日,湖北日报报道,湖南株洲一名14岁男孩因为“调皮”“不想上学”,被家长送进某“教育学校”管教。

结果,10天后,这孩子就没了。

家属去医院接到孩子时,发现孩子身上多处伤痕,屁股上没一块好肉,疑似在校遭到长期殴打虐待。

受害者家长说:“3月12日送进去,3月22日接到学校电话说孩子抢救,等赶到医院,孩子身体已经僵硬了。”

这个孩子的“罪过”是什么?

他只是不想上学,仅此而已!

结果被送进去,十天没了。

家长现在哭得肝肠寸断,但胖胖想问,这家长真的只是单纯的受害者吗?

胖胖一直不太喜欢“受害者有罪论”,但这事吧,家长其实也不是完全的受害者,胖胖并不同情。

因为,是他们,亲手把孩子送进去了,家长也是施虐者之一。

你把孩子送进一个靠暴力管理的地方,还指望能“变乖”?

这种“教育学校”的招生其实很简单,家长花钱把孩子送进来,要求“改造”。而学校呢,则用军训、体罚、甚至虐待来“管教”,孩子被打怕了,变得乖顺、服从。家长以为孩子“变好了”,却不知道这其实是被摧残后的麻木。

说白了,这种地方就是“服从性学校”,把一个活生生有思想的孩子,变成一个不会反抗的顺从工具。

这种学校,已经不是第一次出事了

每隔一段时间,新闻里都会跳出来类似的报道。

可每次出事,大家骂一骂,过一阵就忘了,下一批家长还是会乖乖把孩子送进去。

胖胖之前写过一些关于体罚的文章,评论区里总有不少人跳出来说:“体罚是必要的”“孩子不打不成才”“我们小时候也挨打,现在不也挺好?”

可一旦有这种孩子被打没的新闻出来,他们又都不吱声了。

这不就是典型的双标吗?

所以,胖胖认为现实很多情况就是,很多家长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驯化”孩子。

只要孩子不符合他们的期待,哪怕只是调皮、不想上学,就要用暴力手段“掰正”。

可问题是,孩子不是机器,按几下就能恢复出厂设置,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教育,不是把孩子的个性磨灭,而是要让孩子学会选择,学会承担后果。

像这新闻一样,如果孩子不想上学,那有没有问过他们真正想要什么?

他是不是对某些学科真的没兴趣?有没有什么他擅长、喜欢的事情?有没有尝试过引导,而不是一味地“管”?

孩子讨厌学校,可能是因为他们找不到目标,也可能是学校的环境让他们压抑。

这些都需要家长去沟通、去理解,而不是直接把孩子塞进一个暴力管教机构。

哪怕让孩子暂时辍学,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比把他送进这种“教育学校”被虐待致死强啊!

其实,像现实生活中,真的很多家长是真的焦虑,怕孩子学不好,怕孩子未来没出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像很多夏令营,某某中学模式应运而生。

但如果这个“起跑线”是建立在孩子的痛苦和压迫之上,那就真的值得吗?

一个真正健康的孩子,不一定是“听话的孩子”,而是有自己想法、敢于表达、懂得尊重和独立思考的个体。

如果非要找个能让孩子“听话”的方法,那就是学会尊重他们,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而不是用恐惧去逼他们顺从。

人呐,个性就是在这种服从性测试中,一点点被磨掉的。

但教育,不是驯化孩子成工具,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道路。

孩子的成长,不是靠恐惧和服从堆砌出来的,而是靠理解、引导、和尊重塑造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