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山东威海5岁男童被生母陈某及男友石某某殴打致死案,在威海中级人民法院开庭,石某某被控故意杀人罪,陈某被控故意伤害罪及开设赌场罪。庭审结束后,中国新闻周刊从男童爷爷处获悉,案件将择期宣判,被告人家属均未出庭,“陈某觉得对不起孩子,要求判处自己死刑。他们打孩子一是因为晚上不睡觉,二是孩子白天不写字。”(3月26日《中国新闻网》)
山东威海5岁男童乐乐的惨死,撕开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中最黑暗的伤口,那个被称作“家”的安全堡垒,竟成了夺去生命的刑场。
法庭上生母陈某“求判死刑”的哭喊,男友石某某“狠狠打一顿”的冷血,共同构建了一幅现代家庭教育的荒诞图景。当“打是亲骂是爱”的民间俗语异化为暴力合理化的遮羞布,当“管教”成为施虐者的免责金牌,这场悲剧早已不是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是整个社会对暴力育儿文化集体纵容的必然恶果。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超过6万起儿童虐待案件被曝光,但司法实践中仅有不足10%的施暴者被追究刑事责任。这种惊人的犯罪黑数背后,是根深蒂固的“私域暴力豁免权”思维在作祟。陈某作为幼儿园教师,本应是儿童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却在男友石某某“要打就狠打”的怂恿下,亲手将戒尺变成屠刀。
更令人胆寒的是,这对男女的暴力逻辑竟源于“孩子不睡觉”“不写字”的日常琐事,这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当教育异化为对绝对服从的驯化,任何偏离“标准”的行为都可能触发暴力开关。
从陈某到石某某,施暴者本身也是暴力教育的产物,心理学研究显示,童年遭受体罚者成为父母后,大概率也会实施家庭暴力。当乐乐因“晚上不睡觉”遭毒打时,施暴者或许正在复刻自己童年的恐怖记忆。
在法庭之外,更值得追问的是暴力育儿文化得以滋生的社会土壤。教育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两年,仍有接近三成的家长认为“适度体罚有必要”;基层社区的心理干预服务覆盖率不足两成;学校教师发现疑似虐待线索后的强制报告更少。这三个数据构成一个闭环: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制度性纵容、专业支持的普遍缺失、法治力量的介入迟滞,共同将千万儿童推向危险边缘。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证实,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其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水平较正常儿童低8%-12%,这意味着暴力管教实际上在制造认知能力缺陷。大量科学证据已经彻底粉碎了“棍棒出孝子”的封建糟粕,揭示出暴力育儿对民族未来人口质量的毁灭性影响。被棍棒“教育”长大的孩子,既丧失感知爱的能力,也失去表达爱的智慧。同时,大量实践数据也已经证明,摒弃暴力管教非但不会削弱教育效果,反而能培育更健全的人格。
没有尊重的爱就是暴力,缺乏智慧的教育即是犯罪。当《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当《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任何形式家庭暴力,法律文本如何转化为教育现场的温度,需要每个成年人放下“打是亲骂是爱”的腐朽教条,在孩子的泪水中看清文明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从来不需要暴力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