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来自河南郏县的大李乡及周围村庄的7名初中毕业生和25名高小毕业生因失去了升学的机会而被迫回到村里谋生。他们在村里的合作社里担任会计和记工员,随后在郏县县委的指示下,将大李庄乡作为县里全乡的农业合作化的试点开展工作。

1955年,大李庄乡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其中离不开那群初中和高小毕业生在合作化工作中的积极参与。

他们从未想过,自己这些人会在不久引起远在北京的毛主席的注意,并成为了开启一个特殊时代的引子……



一、 广阔天地乡的前世今生

1955年7月31日,毛主席在会议上针对当时国内农业合作化问题做了专题报告。

在这个报告中,毛主席首先回顾了农业合作化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并非常乐观地预测很快农村就会迎来一波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

毛主席还指出,根据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必须先实现农业合作化,然后才能像西方一样使用大机器进行农业生产。因为要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摆脱过去的小农经济,逐步建立起大规模的农业。而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离不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总之,毛主席不但对未来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到来存在展望,还分析了农业合作化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合作化与机械化等问题,考虑的十分周全。

可是,要在几亿农民当中推进农业合作化又谈何容易?农村迫切需要有着相对较高文化程度的城镇知识青年去支援建设。

此外,从1955年开始,党和国家已经注意到了城镇学生就业压力与国家城镇人口容纳能力的矛盾冲突。



一方面,城镇人口积压导致城镇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乡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合作化运动又需要大量知识青年。

恰好此时已经苏联动员了几十万城市青年前往西伯利亚等边荒地区垦荒,不但缓解了本国的粮食短缺问题,也缓解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

旅苏的共青团中央将苏联的这一经验总结汇报给党中央。毛主席对此相当重视,在批示中称团中央的这个报告“很有参阅价值”。

从1955年开始,党和国家就开始有组织地号召城镇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去支援建设与垦荒。毛主席此举就是试图把改变国内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同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问题相结合,进而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的农业合作化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且得到了许昌地委的高度重视。

9月,在许昌地委的指示下,工作人员将大李庄乡的经验总结成报告刊登在刊物《互助合作》第15期上,并在后来上达给中央。



10月,面对许昌地委呈报上来的材料,毛主席对那些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在大李庄乡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尤为在意。他对此挥笔写下了这样一句流传至今的知名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句话为后来“知青上山下乡”的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激励了未来无数城镇的热血知青奔赴广大农村。

1968年, 经省革委会批准,大李庄乡改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其名长独冠全国。

1970年,当地还特意修筑了毛主席批示手迹碑,然后将毛主席那句经典批示中选取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个大字的字迹临摹镌刻在上面。

有了毛主席亲笔批示字迹的金字招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在那个年代成为了上山下乡的知青心中的圣地。

然而,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知青的大规模返城,人民公社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而此地也于1980年改回了原名——大李庄乡。



1993年,为纪念首批知青下乡25周年,此地又再度更名为“广阔天地乡”,并开始围绕知青文化来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

而崭新的广阔天地乡也将于几年后迎来一个特别的人物,这个人便是毛主席之女李讷。

二、追寻父亲留下的痕迹

李讷是陪同在毛主席身边时间最长,也是获得关爱最多的子女。

随着毛主席的去世和母亲江青的入狱,李讷心如刀绞,险些精神崩溃。

时间一长,抑郁寡欢的她的身体也日渐虚弱,以至于要经常要往医院跑。

平日里,李讷还会时常想起父亲毛主席的音容笑貌,心里五味杂陈。

后来,李讷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了,也开始计划重走那些留下毛主席足迹和记忆的故地,追寻父亲的身影。

1996年4月30日,李讷在河南平顶山考察访问期间特意选择到郏县去参观。

郏县是一个留下毛主席众多痕迹的地方。在解放战争中,全县老百姓宁愿自己吃观音土,也要粮食和所有能吃的东西都献给解放军做军粮。毛主席知道后很感动,便亲自为郏县县委题词:“站在大多数劳动群众的一面。”



当然,吸引李讷前来的主要还是因为郏县的广阔天地乡,一个因毛主席的一句批示而成为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的地方。

当天上午,李讷、王景清一行来到广阔天地乡,受到了县乡领导干部以及老知青代表们的热烈欢迎。

这些人当年都是从小唱着《东方红》长大的,自然对毛主席充满了崇敬之情。能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他老人家的女儿,他们感到万分荣幸。

简单的寒暄后,李讷陆续向对面介绍了与她同行的人。其中不但有她的丈夫王景清,还有曾长期担任毛主席机要秘书的张玉凤同志。

“我们此行是为寻觅我父亲的足迹,凡是他老人家生前去过的、批示过的地方,我都想去看一看。” 李讷解释起了自己的来由。

负责接待李讷的领导干部在知道她的心意后,便引她向乡里的机关大院走去。

刚到机关门口,首先映入李讷眼帘的就是位于大门正中的毛主席批示手迹碑,上面写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个大字。

李讷看到后激动地环顾左右道:“这是我父亲的字!”



过了好一会儿,李讷激动的心情才得以平复,随后,她向周围人谈起当年农村合作化和上山下乡运动时期的往事。

现场大部分人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被李讷勾起回忆的他们一时间都兴致盎然地加入到聊天中。

见李讷对刚从碑上的毛主席字迹还念念不忘,在场工作人员在聊天结束后带她进入办公室,将乡里珍藏的毛主席当年对该乡的亲笔批示的复印件递给了李讷鉴赏。

李讷看到这份文件后,一下子整个人都呆住了。随后,她的眼神放出亮光,仿佛从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身影。她一边轻轻地抚摸着上面的字,一边激动地落泪。她知道,这是父亲用钢笔写的字,上面的一笔一划都凝聚了父亲的心血和智慧。

三、郏县之旅的尾声

李讷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对北宋的三苏父子非常崇敬。因此,她在结束对机关大院的参观后主动要求去郏县的三苏坟参观。

离开前,李讷还应当地官员干部请求留下了笔墨。

只是,李讷在三苏面前不敢造次,便要人拿来一张雪白的宣纸,然后提起毛笔在上面写上了“先贤”两个大字,以示对三苏的崇敬。

落款时,李讷还意犹未尽,她对周围人说:“把我们家老王也写上吧!”

她口中的“老王”就是她的丈夫王景清。



李讷在一生有过两段婚姻,她在遇到“老王”前的感情生活并不顺利。

当年她下放至“五七”干校劳动期间认识了一位叫徐宁的农村小伙。

此人虽位不过一管理处服务员,却有着一副清秀俊朗的容貌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

再加上当时的李讷长期在外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面对热情主动的徐宁,耐不住寂寞的她最终选择与其走入婚姻殿堂。

可是,婚后李讷才发现徐宁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在三观与自己相差甚远,时常爆发矛盾。

最终,李讷愤而离婚,并独自抚养他与徐宁的儿子,度过了一段艰辛的独居生活。

直到1984年,她才经人介绍,与现在的丈夫王景清再婚。

王景清离休前是某军区参谋长,算师职干部,条件不错。

婚后,两人生活也很幸福。李讷受父母影响平时钟情于书法和绘画,而王景清虽是军伍出身却也能写能画,尤其是书法造诣,曾被很多人夸赞过。

也正因如此,兴趣爱好相同的李王二人有很多共同语言。

最主要的是,王景清在生活上相当关心照顾李讷。他知道李讷身体不好,就自己一手承担了采购、做饭等全部家务。

由于李讷要常去医院,他便每次都一大早就去排队挂号,陪李讷看病。

王景清在做饭上也是一绝,尤为擅长做凉粉和扒糕,让不怎么会做饭的李讷饱尽口福。

综上,这也不怪李讷不忘将丈夫的名字加上去了,他们夫妻早已成了一个整体。



李讷一行人回到郏县宾馆后,当地政府特意安排一位与毛主席有过交往的人与李讷见面。

此人名为曹铁,曾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还曾在会议期间与毛主席同桌共餐。

当毛主席在饭桌上问他想要什么时,身为民兵营长的曹铁表示希望得到五十发子弹用以家乡剿匪反霸。而毛主席时候则直接给他送了六百发子弹。

曹铁至今依然记得毛主席的恩德,面对主席的女儿,他将自己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之情寄托在对方身上,还将珍藏的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影集拿给李讷等人观看。

结束与曹铁的会面后,李讷一行人于当天下午回到平顶山市区,结束了自己的郏县之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