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一天毛主席安排好手头的工作,总算得到稍许空闲,他从书架上小心翼翼地取出王羲之的真迹,细细观赏。
要知道毛主席生在一个毛笔写字的时代,同时他也是书法爱好者,因此数天前他听黄炎培说有王羲之的真迹善本时,忍不住借来观摩。
不多时警卫员前来报告,毛主席头也不抬说:
“是不是那头又打来电话了。”
警卫员也忍不住小声抱怨到:
“接待处和警卫处都天天接电话,我们是实在没招了。”
毛主席哈哈一笑示意其把电话接进来,电话接通后,黄炎培先是顾左右而言他地扯了一堆,最后直接开口询问主席什么时候能归还。
伟人丝毫不生气,反而幽默地说:
“说好了一个月,你怎么也逼债啊,不算朋友够英雄。”
黄炎培
为何伟人会如此评价黄炎培呢?他与主席又有哪些过往,曾被袁世凯称为“与官不做,遇事生风”的黄炎培在新中国又会有怎样的境遇?
不入污泥与官不做
黄炎培出生在1878年江苏省川沙县的官宦世家,他早年从上海南阳公学毕业后,第一次参加江南乡试,就高中举人。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从八股文考场走出的他,却赶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公然带头反对科举,怒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辛亥革命成功后,黄炎培在任江苏省教育会任调查干事期间,他发现各地教育力量匮乏,与社会发展脱节。
于是便接连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十多所重点学校,发行刊物,他在教育方面的建树轰动全国。
他的种种表现同时也让还是军阀的袁世凯对其刮目相看,袁几次力邀黄到北京做教育总长,却被他推三阻四,袁曾十分生气地说道:
“这个黄炎培,与官不做,遇事生风。”
事实上黄炎培不做官,是因为他不想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共处一室”,不入污泥,与官不做是他高洁品性的体现。
无独有偶1927年蒋介石在国民党站稳脚跟后,先是以“学阀”的名义对他进行通缉,黄无奈在上海闭门三年卖字供养全家。
接着老蒋又遣人登门拜访,力邀黄炎培到国民党任职,并许诺荣华富贵,哪知黄炎培不仅“不识趣”,还拿出他在日本购买的鼓吹侵华战争的书当面送给蒋介石,那时已预感民族危机的黄炎培询问老蒋看法,老蒋是沉默不语。
抗战期间,眼见民众深陷水火,忧国忧民的黄炎培也做了参政会参政员,但此职没有官衔,只是进言咨询性质。
1941年黄炎培联合其他民主党派成立“中国民主同盟”,在此期间他与周总理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5年后蒋介石对黄炎培又开启了“打个巴掌,给个甜枣”的对策,他先是默许特务暗杀了李公朴,闻一多,接着又拉拢黄炎培,让他脱离民主同盟,加入国民党。
老蒋的意思很明白,如果你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毁掉你,眼见刀都架在脖子上了,黄炎培还是坚定表示“不能自毁人格”。
接着老蒋立刻对外宣称“民主同盟会”是非法组织,派了大量军警进入同盟会总部驱赶工作人员。
黄炎培与老蒋交涉无果,惨痛的事实也让他懂了,在老蒋的专制下走一条“中间民主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他便下定决心到延安去,同时也开启了他与毛主席的“相识相知”之路。
与伟人的忘年交
1945年夏天,黄炎培和一些民主进步人士给毛主席发去电报,提出想要到延安去看看的想法,毛主席收到后立即回电表示热烈欢迎。
7月1日毛主席亲自在机场迎接黄炎培等一行人,毛主席见到黄炎培后,一个快步走上前去热情地握住他的双手道:
“黄老,我们又见面了。”
黄炎培感觉很诧异,这明明是自己第一次到延安,哪知毛主席又进一步说道:
“14年前我就在上海听过你的演讲,那时你说我们中国有多少毕业生,又有多少人失业,举了大量数字,让我印象深刻。”
听到这,黄老也不禁赞叹毛主席的好记性,初次见面伟人不俗的谈吐,机敏睿智,宽容豁达就给黄老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延安的风土人情,民众欣欣向荣的氛围与老蒋之前所说的截然相反,经过几天的考察,黄炎培也不由得深思起来。
为何条件艰苦的延安,自上到下每个人都神采奕奕,充满活力,而对比陪都重庆,虽有高楼大厦,但却处处充满着颓废迷茫气氛。
那未来中国的出路又在哪里,带着疑问,黄炎培与毛主席开启了促膝长谈,黄老也很坦白地表明了自己内心一直存在的忧虑。
他说:
“我已经68岁了,经历了光绪、宣统、北洋政府、南京国府、抗日战争,也算是有一些阅历,可从未见过有长久之事,任何组织创业之初,凡事无有不用心,无人不卖力,也唯有艰难苦困才能万死中觅得一生。”
黄老之所有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清朝时光绪搞的“戊戌变法”也是轰烈过一阵子,但很快大清就亡了,北洋也是大张旗鼓地坐上江山,内部乱成一锅粥,也让北伐给撵下去了。
戊戌变法
到了老蒋这里,看似坐稳了天下,日本人一来也只能躲到重庆避祸,所以他提出一种说法“历史周期率”,同时黄老也很希望毛主席能够找出一条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 。
而伟人博览群书当然明白黄炎培的意思,他只思索片刻后,便斩钉截铁地答道:
“我们共产党人已经找到新路,那就是真正的民主。只有让老百姓来监察当局,当局才不会懈怠,每个人都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听完毛主席的话后也深以为意,二人越发惺惺相惜起来。
后来黄炎培到毛主席在杨家岭的家里做客,他一进门就看见光秃秃的墙壁上挂了几幅字画,正准备感慨毛主席与他同为书法爱好者时,却猛然发现有一幅居然是自己题诗的画。
那画是沈钧儒的儿子沈叔羊,在2年前所作的一把标着茅台二字的酒壶,画完后沈叔羊便想让在场的黄老提诗。
黄老想起国民党曾谣传红军长征时在茅台酒池里洗脚,于是便以诗讽刺杜撰这事,没想到这幅画居然被伟人收藏起来还挂在自家墙壁上。
多年后又见得自己的作品被人欣赏,黄老颇有种他乡遇故知之感,无形中黄老与毛主席,与共产党的距离也就更近了。
5天延安之行结束后,黄炎培回到重庆就写了一本叫《延安归来》的书,他不但大大赞扬了伟人以民主来打破周期律的想法,从内心来说也是接受了,中国未来命运走向是系在共产党人的身上。
老骥伏枥再出山
1949年2月我党邀请黄老转移到北平,黄老欣然应允,接着在地下党帮助下,黄老一家摆脱国民党特务监视,成功从上海途经香港来到北平。
1个月后毛主席和周恩来从西柏坡赶来会见黄炎培等一众民主人士,距离二人上次见面已是三年之久,知己见面自然无须过多寒暄。
黄老开门见山道:
“好,我就拭目以待了,未来看共产党是如何治国的。”
毛主席则微笑应道:
“不对,你不能做旁观者,你是共产党人的诤友,要做主人,未来肯定是要向我们提出,你认为不对的地方。”
主席给黄炎培的信
果然此后黄炎培积极向毛主席进言,前后总共通信百余封,毛主席也坦诚相待,涉及重大问题直言不讳,都是亲笔回信,并且还在开国大典上邀请黄炎培观礼。
但是开国大典结束后,周总理却在如何安排政务院领导班子犯了难,众人经过反复商议后决定请年逾七旬的黄炎培任职。
但黄老却是个出了名的“不爱做官”,为此周总理是数次登门拜访,黄老也是委婉推辞道:“不是我不愿意,实在年事已高,哪有多余的能力去做官呢?”
周总理闻言道:
“黄老,您的想法我理解,但在人民政府里担任职务,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
接着周总理又对黄老推心置腹一番,黄老虽然有所触动,但还是说容他考虑几天,次日黄老便跟以往民主派老友商议,大家都认为他应该接受周总理的邀请,到政务院里为人民服务。
后来在组织的安排下,黄老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工业部副部长等职。
纵观黄老以72岁高龄入仕途,他以往不做官是不愿坠入污泥,不齿同流合污,而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任职,做的是人民公仆。
有一次黄老到华东地区视察土改工作,毛主席得到消息后还专门给华东局书记写信,要求他们务必全力配合黄老工作,除此以外毛主席还经常在对外政策等问题上咨询黄老的意见。
比如说伟人决定抗美援朝后,在以何名义出兵这事上又犯了难,伟人先是想了个“支援军”的名字。
但黄老认为,“支援军难以被人区分是官方还是非官方的,而且宣战含义重,以志愿军的名义更能准确表达非政府性质,且是人民志愿组成的军队,乃正义之师。”
伟人一听也拍手称快,从此志愿军便诞生了。毛主席与黄炎培不仅工作上交流颇多,私下里关系也很好。
黄炎培的追债之路
有一次毛主席与黄炎培聊天,无意间得知他藏有一幅王羲之的真迹,也耐不住心痒借来观看,话说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文人真迹宛如性命,是要生死相随的,轻易不肯借出。
黄老与伟人同样酷爱书法,又惺惺相惜,自然愿意借给对方观看,但黄老爱惜书画之心,甚于自己的性命,所以把书法借出之前是一而再,再而三询问伟人归还时间。
王羲之真迹
伟人好不容易能得窥王羲之的真迹,一两天自然是不过瘾的,于是便说是否可以借走一个月,黄老也只好勉强点头同意了。
没想到真迹刚借走的当天晚上黄老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黄老就像三魂失了六魄,每天是掰着指头查日子。
后来在书法借走的第五天,黄老终是按捺不住了,他思索片刻先是主席接待处打了个电话,询问一番主席近来工作忙不忙,书画有没有来得及看等充满关切的话语。
工作人员如实说到伟人工作近来很忙,每天都在开会布置工作……接下来的话黄老是一个字也没进耳朵里。
他在想,主席工作这么忙,那什么时候才能看那幅书法啊,会不会因为太忙了而耽误归还时间……
毛主席观赏字画
黄老胡思乱想一阵后,是再也坐不住了,他几乎是每天都要给接待处打电话,接待处工作人员忙的时候,他就打给主席警卫员处,大家实在“不堪其扰”,纷纷向主席汇报“情况”。
毛主席听完是哈哈大笑,有几次他亲自接了电话说:
“黄老,咱们事先可是说好了的一个月,但是现在仍未到期,到期不还是我失信于你,不到期让我归还,实在是您不够朋友啊。”
黄老听了这话是哑口无言,却也只能耐心等待,实在着急的时候也会给毛主席打去电话说书法上有几个问题,希望能与主席见面聊。
伟人之机敏又岂会看不出其中玄机,他以逸待劳,每每黄老来电话时也总是和颜悦色,一一应答。
后来伟人特意在到期日零点之前将书法完璧归赵,黄老也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可以多看几天,但毛主席说一个月就是一个月,多一分钟都不算。
后来大家说起这事时总是笑声不断,但毛主席却说“黄老不够朋友但够英雄”,原因是约定好的时间因为不放心而总催促,显得不够信任。
够英雄是因为黄老不因伟人领袖的身份而有所顾忌,不谄媚讨好,敢于直言索要,这也说明黄炎培直率爽朗可爱的性格,因此是够英雄。
结语
黄老与毛主席亦师亦友,他对伟人也是直言不讳,不管是国家政策上的建议,还是索要一幅书画,他都不会刻意谄媚讨好。
而主席也信任于他,更欣赏黄老的性格,向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之一的黄炎培致敬。